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太強大了,看看那些經生到底寫下了哪些曠世書法?

太強大了,看看那些經生到底寫下了哪些曠世書法?

文 | 安祥

今天聊聊書法史中的壹種獨特形式寫經體。由於自己對這壹書體的接觸也不太全面,正好借由這篇文章,了解和梳理壹下這方面的知識。如有不對,肯請方家指正。

所謂的寫經體,是以書寫經書為主要內容且大多以小楷呈現的壹種獨特書法形式。而經書則以佛教經典為主,間或也有道教等其他經典的。

大約從漢代開始,佛教就逐漸傳進了中國,到了魏晉時期,佛經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在唐代則達到鼎盛。在這跨度長達700年左右的歷史長河中,大量的佛經被翻譯過來,佛教宗派也被確立,其中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驛站的敦煌洞窟營造則達到了鼎盛階段。

當時的人們為了求福納祥和獲得心理慰藉,經常做各種佛事,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寫經抄經,這種活動幾乎形成了壹門營生,出現了專門抄寫經文的“經生”。

有趣的是,從漢、魏、晉到唐,中國的書法也出現了全面的鼎盛時期,出現了漢簡漢隸、二王行草、魏碑唐楷等不斷變化發展中的書體,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壹脈。而與此同時,寫經體則與此相互並軌發展,既相互影響,又各自獨立。

<small>《武威漢簡》</small>

比如,早期的寫經體多以南北朝字體和隸書為主,在北魏時期,寫經體就有了明顯的魏碑筆法和結構特征。到了隋唐,寫經法度也和唐楷壹樣講究規範、精準、筆畫巨細無遺、結構千錘百煉。可以說,寫經體與時代書風的緊密結合,拓寬了寫經體的書法風格。

<small>西晉元康六年《諸佛要集經》</small>

其實,寫經從最開始,並不是書法行為。它只是用來方便學佛之人閱讀的載體。所以,字跡工整、結構勻稱,易於識別,是對寫經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於抄經人的背景差異、所處時代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字體形式也多種多樣,或秀美或冷峻,或端莊或雍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但整體上來說,在抄經的過程中,都對寫經人有壹定的要求,比如要有恭虔之心,要心平氣和、神智寧靜,還要有壹定的技能、速度、質量等等。這壹點和歷代的其他書法遺跡都不相同。可以想象,現代人抄《心經》,想必也是要回歸那種神智寧靜的狀態吧。

<small>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壹</small>

當時,傳抄佛經之事的主要有兩類人:壹類是寺院僧侶,另壹類就是經生(也稱為寫生或書手)。這些經生,很多都是功名場上的失意者,其名多不見於經傳,生平更是無從考證。當然還有民間的普通信眾,這些人因為不在上流社會,壹般也看不到名家的手跡,所以他們習書的範本就是前人抄寫的經卷。

我們知道,歷代的書法遺跡中有甲骨、金文、碑刻、摩崖、磚銘、帛書、簡牘、文稿、尺牘等眾多形式,書體及大小也是種類繁多,體現出中國書法的豐富性和變化性。但寫經體則主要是正書,書寫工整,在通篇的結構、筆法和章法布白等方面都有壹定的範式,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small>道教經典《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九幽拔罪妙經》 紙本, 25 x 142.5 cm ,敦煌。英國大英圖書館藏。</small>

但盡管如此,寫經體也不是像日後的館閣體那樣的千篇壹律。由於其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壹樣,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寫經體也是有很多值得壹書的不同面目的。由於寫經活動橫跨中國700年左右的歷史,因而其實也和中國主流壹脈書法壹樣經歷了不斷的變化,比如具有隸書意味的楷書形式、漢簡對它的影響、魏碑楷書的應用、唐楷對經書的潛移默化等等,都在寫經體中體現出來,從而出現了寫經體中或風格高古、或樸素自然、或天真率意,或法度謹嚴的各種特征,為中國書法平添了壹道另類的風景線。

由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寫經的盛行,寫經書法流傳下來的也很多。特別是自從壹九OO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以來,數萬卷古代文書公諸於世,可以讓我們壹窺那時多彩的寫經書法藝術。由於篇幅所限,這裏僅羅列幾個比較知名和重要的傳世作品。

<small>佚名 《妙法蓮華經》,原敦煌藏經洞中之物,書寫者佚名。上海朵雲軒藏</small>

《妙法蓮華經》經文為楷體,點畫飛動,體態秀逸,神采卓然。可看出其精熟的點畫,細處還能看到懸絲,以及運筆的方向,字體上也是大小錯落,各隨其態,通篇貫氣,很有神韻。此件經書為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在清末時散出之物,從清代末年壹直到新中國成立的歲月裏,此卷幾經轉藏,現珍藏於上海朵雲軒。

<small>此卷為烏絲欄紙本,小楷書。275行 每行17字 縱22.6厘米 橫468.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small>

國詮是唐初太宗時人(七世紀),名不見經傳。但在當時應該是壹位比較著名的經生。因而奉旨書寫了《善見律》,後有文化大臣閻立本為之題跋。後來的趙孟頫、倪瓚、董其昌都曾見過此卷。筆法上以二王的《黃庭經》《玉版十三行》為基礎,是罕見的小楷佳作。這篇書法通篇腕力勻整、無壹敗筆,字型舒嚴有度,可謂壹絲不茍,筆法圓潤純熟,結體開張而不局促。符合寫經人需要“精誠”的要求。

《善見律》簡述了釋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書“善見律卷”,下署“貞觀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國詮寫”。

<small>《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每頁20.8 × 8.9cm ,***9頁。</small>

《靈飛經》又名《六甲靈飛經》,無名款。《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是後人初習小楷不可多得的範本。

關於《靈飛經》的作者,至今還是壹個謎。有說是唐人鐘紹京所書,也有說它是玉真公主手跡,甚至也有人認為它是由元代趙孟頫臨寫而成。而《靈飛經》本身的發現與經歷也算是撲朔迷離,有興趣者可自行查閱資料壹睹真相。

<small>《靈飛經》渤海藏真帖本</small>

但無論如何,《靈飛經 》作為有真跡存世的小楷經典,其秀美身姿,千百年來始終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

<small>《佛說生經》殘卷片段,此殘卷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small>

《佛說生經》殘卷,由釋慧湛書於南朝陳宣帝太建八年(公元576年)。釋慧湛為南京白馬寺僧,本經由南京傳至敦煌。因其書法佳絕,為主人寶藏,直至1002年被埋於莫高窟藏經洞。九百年後王道士發現秘密,遂開洞出經,陸續盜賣。此殘卷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摘自網絡)

《轉輪聖王經》其影響和知名度雖不及《靈飛經》,但也是長期被指認為唐鐘紹京所書的作品;甚至被被鐫入叢帖中(如清代歙縣鮑漱芳的《安素軒法帖》即收有此經),因而壹度流傳甚廣。

鐘紹京(659-746),字可大,據說是鐘繇後裔(第17帶世孫),因而被人稱為“小鐘”,鐘繇自然就是“大鐘”了。米芾的《書史》 則稱紹京書法“筆勢圓勁”。董其昌認為,趙孟兆的楷書就是學習鐘紹京小楷而得的,因此可以從趙孟頫的楷書看到鐘紹京的楷書風範。甚至也有人說《靈飛經》就是趙孟頫的臨作,雲雲。

但此經書是否小鐘所書,還有不少質疑之聲。當無論如何,此經本身用筆遒勁有力,結體疏密得當,可堪初唐寫經之精品。

聊聊數筆無以表述中國豐富而瑰麗的寫經體書法藝術,也有很多優秀作品沒有納入介紹,如壹些摩崖石刻中也有不少寫經經典(《泰山經石峪》等)。但限於篇幅也只有割愛了。歸納壹下: 寫經體(也稱經書體)從漢代開始,壹路走來,到唐代達到鼎盛,是自兩晉以來抄寫經卷的重要書體形式。 可以說,它詳盡記錄了中國文字隸變以後楷化的全過程,對中國文字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由於其墨跡形式的完好保存,很多作品傳達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筆法的特征和痕跡,因而對後世的書法學習者而言,也是壹個不可多得的學習寶庫,甚至有人提出, 寫經體可以成為書法初學者入門的壹種學習對象

我不才,請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