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拼音是lǐ。
禮(拼音:lǐ)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作“豊”,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禮”本指祭神、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還引申指“禮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
古代在祭祀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規範,演變為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以此相適應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禮引申為指這些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祭祀神靈往往是有壹套嚴格而隆重的儀式的,所以“禮”引申指“禮節”“禮儀”。還引申指“敬重”“以禮相待”,如“禮賢下士”。
禮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作豊,並無“示”旁。甲骨文“豊”上部是兩個“玉”字(“玨”)字。下面部分,有兩說,壹說是某種高腳的盤,類似於豆,古代用作祭器;盤中放著兩串“玉”,古代玉是貴重的物品,用玉敬神表示人對神的敬重。
豊自然是在舉行禮儀、敬神了。還有壹說,下面部分是“壴”字。壴是鼓的象形初文。古代舉行祭祀儀式時,除了用貴重物品做祭品外,也必須得奏樂,而在先民們看來,物莫貴於玉,樂莫重於鼓,擊鼓奏樂,捧玉奉獻,無疑是最高、最神聖的儀式。
康熙字典
廣韻盧啟切。《集韻》《韻會》裏弟切。《正韻》良以切。並音蠡。《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
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為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又姓。《左傳》:衛大夫禮孔。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從示。豊者,其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