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績及影響

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績及影響

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績及影響:

1、政治

康熙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

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

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壹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了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2、軍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為康熙帝決定撤藩,導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抗清朝 *** ,其他二藩相繼響應,三藩之亂最終在康熙二十壹年(1681年)被完全撲滅,國家也因此遭受了較大的損失,不過維護了清朝 *** 的統治。

在 *** 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 *** 政策外,還派兵於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 *** 北部的準噶爾汗國軍隊。

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 *** 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3、經濟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采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采取了壹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壹面。

其壹,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

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

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

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

其四,蠲免錢糧。

其五,地丁合壹。

其六,修治黃河,淮河和永定河。

清朝初年,黃河多次泛濫成災,在河南、安徽壹帶經常決口,後來竟改道與淮河合流,從今天的蘇北地區入海,既影響了漕運,又使許多良田成了沙洲,嚴重的威脅著國庫的收入和人民的生活。

對此,康熙帝表示十分關切。

其七,廢除匠籍制度。

清朝初年,凡手工業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 *** 規定服勞役,或者交納班匠銀代役。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令將班匠銀並入田賦中征收,從而使工匠們擺脫了人身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手工業發展。

4、文化

康熙強調興禮教。

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

康熙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

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發現原來的地圖繪制方法相對落後之後,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制全國地圖。

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

康熙還以巡視之便訪求民間的有才之士,例如將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轂成調進宮中培養深造。

梅轂成亦通過學習西方數學知識,重新令在明朝被廢棄的中國古代數學受到重視。

5、海禁、弛禁

為了打擊鄭氏臺灣,康熙初年實行了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30裏的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

先是在福建沿海實行,後又推廣到廣東和浙江沿海。

清 *** 劃定壹個瀕海範圍,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墻,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

康熙七年(1668年),在鄭氏已退居臺灣的情況下,清廷開始弛海禁,並以廣東先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今海內壹統,寰宇寧謐,滿 *** 民相同壹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

”並於第二年,“在於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分別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管理對外貿易。

擴展資料: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 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

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

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壹。

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 *** 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註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

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