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的筆順是:豎、橫折、橫、撇、點、撇、橫、豎鉤。
相關解釋
呼(讀作hū)是漢字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朝文字。本義是吐氣。引申指呼喊;後又引申出呼喚。
字形源流
呼字是形聲字。此字始見於商朝文字中。商朝甲骨文字中的“呼”像是人張口吐氣的樣子。西周和商朝相比最上面部分加了“壹”。
說文小篆文字中演變為左右結構,像壹個人張口呼氣。而漢代文字中左側的“口”和右側像壹個人慢慢演變成“乎”。而到楷書以後,沒有很大的變化,直至發展到現代漢語。
呼字由“口”字和“乎”字組成。“口”表意,表示嘴巴,“乎”表聲。“呼”字本義是吐氣。使氣從口或鼻中出來,與“吸”相對。
如《莊子·刻意》:“吹陶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把氣體從口鼻呼出來進而引申出使話從口鼻中出來。後引申指呼喊、呼叫義。由呼叫後又引申出呼喚、招呼。
康熙字典
又《廣韻》:喚也。又《集韻》:嗚呼,嘆辭。《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又通作乎。《詩·大雅》:於乎小子。
又通作虖。《前漢·武帝紀》: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亦作嘑。又姓。《廣韻》:列仙傳有仙人呼子先,又復姓。《前漢·匈奴傳》:呼衍氏。註:師古曰:即今鮮?姓呼延者是也。又禮·檀弓:曾子聞之,瞿然曰呼。註:呼,虛憊聲。《釋文》:音虛,吹氣聲也。
又《廣韻》《集韻》《正韻》?荒故切,音戽。《廣韻》:本作謼。號呼也。《詩·大雅》:式號式呼。釋文:呼,火胡反。又火故反。《禮·曲禮》:城上不呼。《釋文》:呼,火故反。
又《集韻》:許箇切,音?。《左傳·文元年》:江芉怒曰:呼役夫。註:呼,發聲也。《釋文》:呼,好賀反。又《集韻》:虛訝切,音嚇。與罅同。裂也。詳缶部罅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