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名言,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通智)者樂水,仁
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要正確地理解這句名言,首先要知道什麽是“智”,什麽是“仁”?在儒家的經典著作
裏,所謂“智”,就是聰明智慧;所謂智者,就是智慧很高,有很高的知識修養的人。有的解釋
為無所不知的人。在古代,人們認為智是從學習知識得來的,學而時習之,不也悅乎?在古漢語
中,智與知通假。在甲骨文和青銅器中,“知”被寫成由“矢”和“口”的組合。即象征著壹個
人象飛矢壹樣快速地獲取知識。在孔子看來,只有那些謙虛好學,博學多才的君子,或無所不
知,無所不曉的聖賢才稱得上是智者。由於智者已經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所以智者是最快樂
的,沒有什麽煩惱和憂愁。在西方,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也是說的這
個意思。西方人認為,智者的特征在於:壹是具備多項思維能力和才能的人,有以經驗為基礎的
實用知識;二是具備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能融會貫通,舉壹反三;三是具備省思、評估和分析
概括能力,而且能推知和預測未來。 那麽,智者為什麽會樂水呢?大家知道,水是客觀世界的物質,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自然
界。人的生存,離不開三樣東西:空氣,食物和水。在古代中國人看來,水是五行之壹,金木水
火土,這五種東西構成客觀世界。在《易經》中,水還是八卦之壹,象征了宇宙中最重要的現
象。同時還在宇宙運動,社會演化,家庭生活和個人體驗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中國,儒道兩
家都認為,人道和天道是相通的,即“天人合壹”。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但又是戰勝其它
所有事物的最強大的力量。我在《九水畫廊遊記》中也引用了老子的名言:天下莫柔於水,馳騁
天下之至堅。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所以儒道兩家都把水作為
理想人格的壹種象征。孔子談水的言論很多,不再壹壹舉列。儒家還認為,水代表了德,人們應
該向水學習,君子應該象水那樣不斷流動和永不停息,順其自然地加強道德修養。孟子說,君子
行善如水之流下壹樣,是極其自然的事。智者是快樂,活潑,喜歡水的,象水那樣順從自然法
則,即象水那樣按客觀規律辦事。在這裏,人道和天道就完美地統壹了。這就是智者愛水的道
理。 再說說“仁”和“山”。“仁”是壹個哲學概念,《論語·裏仁篇》曰:“裏仁為美,擇
不處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愛
人”。就是說,仁者是友愛別人,不是害人的。在甲骨文中,二人相對為仁。兩個人在壹塊相
處,最大的原則是互相友愛,不做對不起對方的事。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
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強加於別人。人有“仁愛”之心,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標誌。由於仁者只行善,
不作惡,所以仁者是恬靜的,與人為善的,與人和睦相處的,因而是長壽的。這與山的品性是壹
樣的,最自然,最平穩,最本色,是造物主即大自然的安排。山上有土有石,有草有木,有鳥有
獸,對人類利惠多多,從來只知道奉獻,不知道索取。山上還有礦藏,五行之中有“土、金、
木、水”四種東西在山上。所以仁者應當向山學習,愛山,樂山,與山為伴。古代的大儒和隱士
大都在深山裏隱居,尋求心靈和自然的和諧。仁者不但要愛別人,與人為善,而且要與自然和諧
相處,愛山水,不要破壞自然環境。否則,大自然也會報復人的。當然這種報復也是壹種自然狀
態。為什麽說“仁者”長壽呢?因為實行仁義的人,處處想著別人,不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故而
麻煩就少,遭到的報復就少,意外事故就少。所以就長壽。儒家認為,仁者無敵。象周恩來那
樣,連他的敵人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就是大仁。總之,儒家的先進性思想之所以歷經兩千多年
而不衰,與他們尋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睦相處,主張天人合壹的思想是分不開
的。就連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認為,人類要解決二十壹世紀的諸多難題,必須到孔子的那裏
尋找智慧。智者與仁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征。相同的是它們都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不同的是智者快樂、活潑、好動;仁者則平和、穩重、安靜。這與山和水的性格是壹樣的,水是
流動的,山是安靜的。壹動壹靜,構成了自然界最和諧的狀態。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天人合
壹,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故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