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長河中,先後出現過幾個最好的歷史時期,史稱“盛世”,例如西漢“文景之治”發展到漢武帝而極盛,唐代“貞觀之治”而至開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稱盛與清代“康雍乾盛世”,還有鮮為人知的“戰國盛世”。
其中,人們多以“盛世”命名的為“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亂之後,在新興王朝上升時期推進至極盛。西漢在秦朝廢墟上重建壹代封建王朝,歷170多年“休養生息”後才達到全盛。唐代開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亂之後,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現的。其間,走過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明,削平群雄,驅逐元朝統治者出長城,壹統天下,經半個世紀的勵精圖治,終於開創了壹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自神宗萬歷中期,亂象環生,經熹宗至崇禎,終釀成大亂,至清軍入關前,已持續亂了約半個世紀。清入主中原,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農民軍;掃蕩南明勢力,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亂的基礎上再建壹代王朝。又經過近70年,終由大亂轉為大治。戰國時期有些特殊,咋看起來,七國並立呈混亂狀態,實際上是經過春秋“禮崩樂壞”、長期兼並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國保持了長期的相對穩定,最後由秦實現統壹,始達大治頂峰。
各個盛世都具有***同特征:國家統壹,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久安,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那些三大盛世壹般認為是西漢時的漢武盛世,唐朝時的開元盛世,清朝時的康乾盛世
除此之外有名的盛世還有漢朝文景之治(倉庫裏串錢的麻繩時間長了都腐爛了),隋朝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糧食五六十年都吃不完),唐朝的貞觀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宋朝的建隆之治(對內經濟富足,對外軍事強大平定割據政權),明朝的洪武之治和永樂盛世(對內國泰民安,對外滅元,可見其強大的國力)
個人喜歡開元盛世,開元時的糧食產量達到700多斤,與唐朝建交的國家達到73個,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國際化城市。
希望對妳有幫助
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是哪三大盛世漢武盛世,開元盛世,永樂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
所謂“盛世”,在歷史上是指社會發展中壹些特定的階段,是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在歷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只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
這三大盛世,壹方面確立了傳統“盛世”概念的基本內涵,另壹方面也都沒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因而給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與思索。1.漢武盛世,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經濟依靠文帝、景帝二朝的積累達到極致,國力強盛,對外實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多次攻打匈奴,把強橫壹時的匈奴逐北逐千裏,讓中原政權的勢力首次到達蒙古地區。
西擊大宛,以武力樹力漢朝在西域(今新疆)的統治,東滅朝鮮,南亡南越,達到漢代疆界的極限。2.開元盛世,是唐朝經濟最盛之時,百姓安居樂業,邊界雖然沒有高宗時大,但讓中國疆域首次占據整個東北。
開元盛世的武功不是最強,其治世主要是文治。其最盛時,開創了中原王朝使四夷來貢的局面,真正建立了朝貢體系,擁有40多個進貢稱臣的蕃國。
3.永樂盛世,永樂時期,中國以軍隊是亞洲最強大的,在強力的經濟基礎支持下,永樂五次北征蒙古,打的鐵木真的後代抱頭鼠竄,全沒當年殺戮天下的囂張,韃靼、瓦拉、兀哈良諸部都稱臣朝貢。南面擊敗竄位的胡氏安南(今越南),自五代失安南後,再度把中原旗幟插到安南。
鄭和下西洋更是創造了中國航海的歷史,2萬余人的巨大艦隊七下西洋,把中國的聲威灑遍大洋,明朝同樣有數十個國家先後朝貢,這些國家是真正的服中國,而不是被西方殖民者征服。歷史上三次盛世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異,但總體上看,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其***同特征。
壹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壹,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臺灣、準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
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壹,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歷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雕敝。
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註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歷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
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壹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
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
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
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镕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
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歷代之大成的歷史地位。
壹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四是興盛的局面持續時間較長。漢代的盛世從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續130年。
唐代的盛世從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持續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從1662年延續到1795年,長達133年。
綜上可知,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壹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裏,保持了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並形成無與倫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比。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那些西漢有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武帝。
唐初有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時候;還有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時候。兩個時間隔得不遠,中間有個武則天也還不錯,可以算在壹起。
清朝有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以上算是最大的三個吧,其實也沒有定論的,盛世還有很多,幾乎每個大點的朝代都有自己的黃金時期。
東漢的光武中興,光武帝劉秀的時候。
南北朝的宋朝有元嘉盛世,宋文帝劉義隆。
隋朝有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的時候。
明朝有洪武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分別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孝宗朱佑樘的時候。
只有宋朝好像沒什麽大點的盛世。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盛世中國歷史上被明確成為“盛世”只有唐代的“開元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兩個歷史時期。愚以為,所謂“盛世”都只是咱們自己在封閉的歷史環境中,陶醉於暫時的物質繁榮下自我稱贊。事實上,兩次所謂“盛世”都潛藏著巨大的危機,接著而來的都是巨大的歷史災難。“開元盛世”接下來的事“安史之亂”,唐王朝盛極而衰,從此壹蹶不振,因此而連續多年的反叛與平叛戰爭,更是讓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康乾盛世”的余興未了,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華民族進入了最屈辱的歷史時期。
所以,我們不能還沈醉於過去曾經的所謂“盛世”之中,也不應當刻意追求所謂“新的盛世”。要想民族振興,還是得腳踏實地做實事。
中國歷史的四大盛世漢代文景盛世、唐代開元盛世、明代永宣盛世、清代康乾盛世 1.文景之治。
(1)含義: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2)措施: (I)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II)文帝、景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
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3)影響: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壹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開元盛世 (1)含義:“開元盛世”是指中國唐玄宗在位期間的壹段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2)措施: (I)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第二,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 *** 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第四,發展農業。
(II)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系,使國家得到進壹步統壹。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系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影響:由於唐玄宗采取了壹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余萬人。
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3.永宣盛世 (1).含義: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驅逐元朝殘余勢力出長城以北,壹統天下。
經洪武、建文、永樂兩代半,近半個世紀的勵精圖治,開創了壹代三十三年(公元1403—1435年)的繁盛局面“永宣盛世”。 (2)措施: (1).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需非常勞心。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2).發展經濟。明成祖朱棣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
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之後,永樂帝宣布“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
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
(3)影響:明永宣盛世時期,對西南的四川西南部、貴州全境、廣西北部、雲南東部(雲南的西部置乃是歷史上的南詔國)、湖廣西部的土司制度進行了大規模的土流並治、改土歸流改革,拓寬了國土的農耕面積。出現了軍屯於田、民樂於業的欣欣向榮、安居樂業、繁榮昌盛的景象。
4.康乾盛世 (1)含義:“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 (2)措施:(I)政治上,清朝雍正時設有軍機處,為 *** 最高決策機構,而軍機大臣雖然有壹定權力,但是在皇帝大權獨攬又勤政的情況下,也常常是“跪受筆錄”。
明清雖然不設宰相,但是明代內閣大學士就有宰相之實,而清朝只有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有宰相之實,可見清代對大臣的管制之嚴。清朝在地方每省設巡撫(有的壹省或幾省還設總督),這種制度在雍正時期確立。
(II)經濟上,推廣現金的農業種植方法,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廣東部分地區收獲早稻以後,又插晚稻;收獲晚稻以後,再種油菜或甘薯,壹年三熟。
江西土薄,早稻收獲以後不能續種晚稻,就種蕎麥,壹年兩熟。由於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
(3)影響:三代皇帝勵精圖誌,勤政英明,調整了統治政策,采取了壹系列促生產力措施,如康熙時期:實行更名田鼓助墾荒,實行固定的糧食稅。雍正時期實行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放松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