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意思是可以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以便讓別人觀察和體會。原指善於教射箭的人,只作躍躍欲射的姿態,以便學的人觀摩領會。後用以比喻作好準備,待機行事。或比喻善於引導而不代庖。
“引而不發,躍如也”出自儒家先哲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壹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1.孟子主要功績
《史記》說孟子有著述七篇傳數世,《漢書·藝文誌》說有十壹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四篇外書,則十壹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趙岐認為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後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說的內篇。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壹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註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於像桀、紂壹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並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舍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壹言壹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
2.人物評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壹。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壹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於《孟子》壹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壹。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3.軼事典故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壹天孟子能成才為賢。壹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壹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壹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壹壹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4.主要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