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痍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後,功及萬世長”,意思是:
秦始皇和隋煬帝修建的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時,在他們當時的朝代招致了災禍,旋即滅亡。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工程都是千秋偉業。
二、此詩是清代趙翼的《讀史二十壹首》中的壹首。
三、長城,又稱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壹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壹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壹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壹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裏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壹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陜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四、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壹,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壹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壹。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裏。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五、趙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雲崧,壹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
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劄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