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網絡文字對傳統文學的影響

網絡文字對傳統文學的影響

文化是律動著的人類生命之流,網絡文化是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生活成為了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網絡上創作、傳播、交流形成的虛擬社區,幾乎可與現實社區相抗衡,可見其對於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已非常明顯。網絡文學這壹特殊的網絡技術與後現代消費文化合力而形成的新型文學存在方式,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文學乃至整個文化思想界必須面對的文學現實,作為網絡文化的壹個支脈,也成為我們理解和認知當下中國社會文化結構轉型的壹條有效途徑。

因此,探討網絡文學的存在現狀、網絡文學創作體現的文化生態意義、網絡文學批評的文化生態意識,將有利於良好的網絡文化生態的構建。結合當前我國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大背景,進行網絡文學的文化生態判斷,力圖有針對性地對網絡文學發展十來年可能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評價和分析,實際上也是在進行壹種網絡文化教育。

壹、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並存是文學文化生態

多樣化的體現,可實現多元***生理想著名的生態學家戴維·埃倫費爾德的壹個呼籲在此借鑒來比喻文學文化生態環境很貼切:保持自然的全部多樣性吧。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些方面的多樣性是我們長期生存所依賴的。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互相詆毀、互相排斥的不明智做法現已改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間形成了“復調”式的對話關系,在承認彼此價值的前提下既發現差異與沖突,又尋求和解與融合,在相生相克之中走向綜合,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這種生存狀態已經在文學生態系統內產生出豐富的生殖性意義,在壹定程度上顯示出互補***生的文學創生新機。〔1〕

在後現代消費文化時代,傳統文學的精英性消解,文化中心地位改變,人們在感慨文學死亡之時,網絡文學壹定意義上挽救了文學發展的頹勢,讓文學煥發了新的生機。但經過十來年的發展,看似不相幹的兩條平行線開始出現交叉,表現出網絡寫作與傳統寫作的全面融合,尤其從2009年起,在官方、出版業、高校、文學網站和民間機構合力之下,政策上大力扶持,創作上頻繁對話交流,兩種寫作之間出現最大公約數。壹個適應時代需求,多方***同推進,初步形成行業規範的網絡文學創作、傳播、消費環境已經出現。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僅在創作理念上產生互補,隨著傳統作家作品上線數量的增加,具有網絡特點的生產、消費機制將適用於更廣泛範圍,促使兩者的融合趨向多渠道、全方位。〔2〕可實現主導、高雅、大眾、民間文化形態的多元***生理想。

二、網絡文學創作昭示著網絡文學存在的雙重意義,有待在反思中發展

網絡文學創作群體不分職業、階層、年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廣泛性。它昭示了“大眾社會”存在方式的可能,也是對傳統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解構,實質上是中國現行社會文化結構自身轉型的壹個標誌,預示著壹個有利於“個人”成長的自由、民主、平等的開放性社會逐漸形成的可能性。這是可喜而值得肯定的方面,其創作主體泛化,創作狀態突破時空限制、相對自由,創作題材、樣式多樣化,表達可能超文本、多媒體呈現,語言範式網絡化……這些都試圖實現對傳統文學的超越。網絡文學使得人們對文學回歸原初、回歸大眾、回歸民間多了許多信心。有人說網絡文學的精神內涵是隸屬於網絡而不是文學的,它於文學的最大意義是使文學回歸民間,不無道理。

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網絡文學創作更能彰顯個體和自我,可忽視或無視正統和權威。只是目前網絡文學創作群體的這種個性並非是穩定的和超越性的,而是碎片化的、暫時性、易逝性的,人的感性欲望更為張揚,人的理性和人類精神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自覺的展示甚至正在退縮。早期,網絡文學創作似清新的風吹進文壇,寫手和讀者都在自由寫作和自由欣賞中有效地釋放了內心壓力。正是這壹點,為文學研究者所充分肯定,認為網絡文學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於它的自由性。這種自由性體現為:人人皆可參與的自由、文學言說方式的自由和言說內容的自由。這點正如早期著名寫手尚愛蘭所言“:那些要求網絡文學擔負起社會責任和更有良心的說法,實在是良好的壹廂情願。妳根本不能再要求他們像老舍壹樣去關心三輪車夫的命運,或者像魯迅壹樣去關心民眾的前途……我們沒有文化優劣感,但是我們有足夠的生存困境,有足夠的熱情和機智,有足夠的困惑和憤怒,有足夠的堅強的神經,有足夠的敏感去咬合這個時代,有‘泛愛’和‘調侃’這兩把順手的大刀。”〔3〕的確,手握“泛愛”和“調侃”兩把武器,寫手無需承擔什麽,但這兩把武器使用過度會很致命。

隨後,網絡寫手們壹方面想葆有早期的自由寫作狀態,壹方面又不得不追求市場化運作的高點擊率,於是在雙重動力(壓力)驅使下,他們壹方面築夢壹方面討好。這表現為兩種情形:較好的壹種狀態是,壹些對現實狀態不滿,無法獲得足夠勇氣去改變的寫手,轉而用遊戲性創作動機替代審美動機對抗平庸與墮落,讓讀者也受其影響,享受遊戲的樂趣,在互動中體驗歡愉,逃避現實的沈重,不承認文學創作該承擔的理性精神和該體現的價值深度。比較糟糕(讓人焦慮)的壹種狀態是,黃色色情、黑色暴力、灰色抑郁等等顏色文學作品充斥,用色情和暴力等低級趣味來迎合讀者的娛樂需要,加之文學網站的推波助瀾,使網絡文學在壹個低品質怪圈裏循環。

網絡文學曾經被大力肯定的自娛自樂的無功利性特色、突破僵化文學體制的技術優勢、超越時空限制的即時交流優點、沖出陳腐語言羅網的鮮活網絡語言等日益褪色,在後現代消費文化、資本、技術合謀之下,加之網民的集體無意識等因素,特立獨行的文化反叛不斷被種種利益的誘惑所鉗制,似乎有淪落為名利歡場的危險,越來越多的人把網絡文學視為左右文學前途的關鍵力量,但看重的不是它的文學性而是其中蘊含的巨大的商業潛能和全時空覆蓋的傳播優勢,網絡文學成為了商業利益驅動下的搖錢樹。

壹位寫手的反思非常啟迪我們思考:“信仰喪失的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灼,生活中沒有了真實的吸引,因此沒有歸屬感,大腦失去專註能力,善變、疲勞而厭倦,這壹切在新小說中就表現為對粗暴刺激的追逐,好像戴著表情誇張的欲望面具,在狂歡與孤寂中不斷搖擺,可喧嘩逝去,人們卻沒有自己的表情。”〔4〕

網絡文學的存在便具有了雙重意義,它既給生活中受到壓抑的人們提供了宣泄與娛樂的途徑,但它將生活娛樂化、文學娛樂化的做法,又無法給予讀者真正的精神解脫,反而會讓讀者顯得更加虛弱和孤獨。正如齊澤克所認識到的,“網絡空間既是壹種逃避創傷的方式,也是壹種形成創傷的方式”〔5〕。這種遊戲心理是目前網絡文學遭受眾多批評的根本原因之壹,但它同時也是網絡文學蓬勃發展的重要的心理動因之壹。因此,網絡文學的發展陷入了壹種悖論。

後現代消費文化的當下性、功利性、娛樂性特征在網絡文學作品中凸顯,平民化、民主性、開放性彰顯。我們壹方面欣喜於它的回歸原初、回歸大眾,另壹方面我們又憂心於它的輕飄和失重。正如艾德加·莫蘭所認識到的,現代文化的悲劇癥結是壹種思考的悲劇。〔6〕

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圍和生活化的審美環境中,要跳出日趨嚴峻的“欲望陷井”和“反省匱乏”狀況,實現人類真正的審美解放,是擺在當前網絡文學創作面前的壹道難題。這裏借用美國學者加爾布雷斯在《富裕社會》壹書中所言:“足夠就可以了,不必最多、最大、最好。”沒有理性的節制,欲望會變成脫韁的野馬,“足夠”這是壹個理性的“生活質量”指標。人類要實現既為自己,也為世界的未來和子孫後代的可持續性生存和發展目標,必須批判、放棄、改正壹切失去理性的享樂主義行為,從價值取向到生活習慣來壹個重大的變革。比照網絡文學會發現,人們面對當下的海量繁蕪信息應接不暇,無法顧及過去,重返歷史,文學因此更需有挖掘深度的使命,而不是自如的加入進消費的行業,成為無根的把玩品。

成熟的大眾文化應該既註重日常生活的感性體驗,又不放棄價值理性維度的意義追求;既著力於審美愉悅的歡樂性解放,又不舍棄神性維度的精神提升,並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觀化所帶來的無深度。以此標準來判斷網絡文學,它無疑是不成熟的、不理想的文化生態。只有待以時日,隨著人們對網絡文學體認的加深,加之多元文化形態協調發展的需要,才可能出現審美生態更趨合理的文化新格局。

三、網絡文學批評建立起了多層次文化生態意識,但其社會正向影響有待擴大

魯樞元在《生態文藝學》中引入“生態位”的概念,他認為,文學藝術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占有壹定的“序位”,“這壹序位,即文學藝術的‘安身立命之地’”〔7〕就是為作者與讀者尋求文化棲息之地,為文學藝術在世界上找到適當的生存位置。倘若失去自己的位置,文學將無法生存也無必須生存的必要。

因此,在文學批評立論之際首先要為文學尋找到理想的位置。從根本上說,審美文化的超越性是人類自由自覺本質在文化審美中的顯現,審美的特點就在於它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進入了壹個無限澄明的意義世界。人們通過審美,通過非實用性的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創造,最終達致最高的自由境界。

當今在文學創作中存在的問題有學者進行了歸納,認為主要是人生觀、世界觀問題。並具體表現為拜金主義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問題。〔8〕因此,制衡、引導並創造壹個健康的文化生態環境,是我們當前文化建設中的重要課題。

網絡文學的大眾文化特征,帶給人們的往往是身體解放和過度娛樂後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後的精神空幻,身體的欲望滿足取代了文化的意義追索,甚至導致是非界限泯滅的嚴重後果。美國經濟學家費爾南德杜蒙曾經指出,經濟本身不是目標,文化才是。失卻了審美精神與人文理想制衡的文化權利是可怕的,文化陷入經濟單邊主義和商業實用主義是危險的。這種可怕的背後是非人化與物化,這種危險的內裏隱藏著自我的失落和意義的虛無。〔9〕

如果不加分辨地任由文化經濟化、藝術商業化,文化壹味化錢,文學止於養眼,文學墮落為僅僅滿足受眾感官生理需要的結果將是後患無窮。

因此,當下網絡文學批評除了為文學尋找到理想的位置外,面對具體網絡文學創作—傳播—消費現實,批評更要做好引導、宣傳工作,理解物質欲求的合理性與個體選擇的多樣性的同時,更要倡導文學之於社會存在的理想價值;認清文學在後現代消費語境中,除了用作世俗消費外,還應具有更深層倫理層面的追求和超越現實、展示可能存在的需要,幫助人們以別樣的方式觀察世界、認識自己,形成審美多樣性格局。

目前信息的海量爆炸、視野的急劇擴展,帶來意想不到的審美不適,價值混亂甚至僭越底線的惡果,增加了文化生態判斷的難度。現階段明顯缺乏倫理學維度的審美正義,背離了人類學維度的人文價值,加劇了轉型社會的道德恐慌與倫理失範,審美正義與文化倫理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10〕

媒體文化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曾這樣鄭重告誡世人:“如果壹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壹切公***事務同雜耍,那麽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11〕

這不是危言聳聽,切實的改良措施應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把文化生態保護擱置於國家未來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加強文藝批評和大眾監督,不讓文藝批評失語(文學的滑落,與上世紀90 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失語有很大關系)。同時,加強政府引導,在開拓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化的進程中,不激進過頭,保留相當數量的文藝主力軍(文化事業),不以追逐利潤為終極目的,這樣才能避免悲劇發生,進而實現文化的多元***生。

當今,網絡文學批評顯現出多層級、互動性、靈活性特征。人們探討的視野已經突破了早期分割開來的技術領域、後現代主義和文學本身,呈現出壹種整體關聯態勢,建立起文學研究中的多層次文化生態意識,只是批評的聲音不夠宏亮,姿態不夠大方,其正向的社會影響力遠遠不夠。相對於學者批評和媒體批評等專業批評來說,由於網絡文學即時互動的特質,創作和閱讀不再有明晰的界限,草根性的讀者批評更為普遍。它們大多感性、自在、隨意,多用鮮活的只言片語,不求完整、系統,更談不上理論運用,但在自娛自樂的網絡文學圈裏顯得自由、從容。這種寫手與讀者即時互動的開放性、合作性,實際上等同於壹種“全民健身”運動,它調動了大量的人員參與,他們對專業批評沒有強烈的渴望,大多文學網站出於商業盈利目的也忽視有時甚至刻意忽略專業批評在社會影響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這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網絡文學批評質量不高、影響不大的局面。

在此,筆者沒有否定讀者批評的意思,只是從現狀看,是大量的專業批評介入網絡文學的時候了,自娛自樂、自生自滅絕不是網絡文學所期望的結果。讀者批評、媒體批評、學者批評的研究層次,各有特色,後兩者數量不大,但作用不小。媒體批評長占有傳媒工具、熟悉傳播技巧,有利於健康網絡文化理念的培植和引導、網絡文學作家作品的介紹和推廣;學者批評長在更專業、更理性,擁有豐富的文藝理論,有助於人們對網絡文學增添新的學理性認知。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整個社會陷於浮躁時,尤其需要科學的理性思維,也許能為我們感性、直覺思維提供啟發、超越。而三種批評合力,將有助於幫助人們去發現網絡文學與社會文化之間彼此生發、制約、協調與***生的復雜關系,有助於網絡文學中主導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眾文化文本、民間文化文本的各得其所,自覺定位,最後優勝劣汰,成就金字塔型的網絡文學格局,並在未來經典化過程中,為文學大家族貢獻出能留給子孫、未來的文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