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中到高中,英語的學習從單詞、語法到課文,都需要理解和記憶,因此掌握訣竅,過“三關”是擴大單詞量、牢記語法、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學好英語的前提。
壹、單詞關
掌握單詞是學好英語的第壹關。有人認為,記卡片、背詞典對於擴充詞匯量很有幫助,我卻不以為然,因為勤記卡片、背單詞都需要耐心,更需要恒心,而處在中學階段的學生不容易養成這些習慣,更不願受其約束。當然,適當地按類集中有助於記憶,如:同音詞too、two放在壹張卡片上,既好記又順口。遺忘是學習英語的最大敵人,根據遺忘曲線采用重復記憶和把單詞放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去記憶,是較為可取的方法。“Learning is repetition”(學習就是重復)此外,在功課不太緊時,利用早晨的時間,或大聲朗讀課文,或默讀課文,均對單詞記憶有益。同學們多次問我,妳對考試中有關課文的內容填空怎麽那樣熟,是不是把課文都背下了。我笑著說,“怎樣可能啦!但我喜歡反復、隔三差五地看壹看課文”。
二、 語法關
英語的語法其實並不多,但很有用。無論是上大學、上研究生,語法內容增加得並不多。中學語法是基礎的基礎。有些語法絕對需要硬記,如冠詞the、a、an的用法,介詞too、with、against的搭配、時態問題、虛擬語氣,以及壹些必須使用虛擬語氣的動詞及相應的形容詞(necessary、recommend等)。此外,壹些諺語、俗語也必須牢記,如有誌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不要自尋煩惱(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千鈞壹發(at this critical moment)、萬事開頭難(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ar),虎父無犬子(Many a good cow hath a bad calf),三只手(a light-fingered folk)等等,如果按照中文的習慣和用法,將三只手譯為Three hands,讓人摸不著邊際。象諺語、習慣用語,俗語均需要在平時用心收集,倘若按中文直譯,那就是中式英語(Chinglish)。
三、 閱讀關
記單詞、學語法,最終還得為閱讀和寫作服務,因此閱讀不僅要講究速度,更要講究方法。如果在閱讀課文時借助字典和詞典,勢必影響閱讀速度,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把握短文的含義。當然,在做閱讀理解題時,壹般是先快速瀏覽全文,再看練習題,然後再細看課文,有不認識的單詞跳過去,待大致把握了文章內容後再做題,實在弄不懂的單詞就要聯系上下文猜其含義。有人認為,提高閱讀速度關鍵在於平時訓練,如能利用視覺暫留特點,將眼光集中於句子的中心語詞,余光掃描其他單詞,會比逐個詞往下看速度快得多,因為中心詞外的其他詞對於理解原文和做題影響並不大。也有人建議閱讀時眼光垂直由上往下掃描,古代的壹目十行可能就是這樣。當然,閱讀速度和技巧的改進,必須靠平時多看、多練,註意精讀與泛讀兩相結合,區別對待英文報紙、教材。對於英文報紙,可適當加快速度,對於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則宜以精讀為主。
此外,寫作、翻譯、口語和口譯的訓練也是學習英語必不可少的步驟,這些也是全面衡量英語學習和英語能力的重要指標,聽、說、寫、讀、譯概括了英語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英語能力的表現方面。鑒於中學生的學習以用為主,目的明確,主要是應付各種考試,單詞關、語法關、閱讀關無疑是學習外語必須闖過的三道“關”。具體方法因人而異,僅提供壹些帶全局意義的原則和方法,權作拋磚引玉。
如何學好語文
學習語文我認為沒有壹個速成的方法,最大的必要是積累,學習方法沒有壹個現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別人的方法。
1.如何學習語文: 不僅僅要背誦那些文學常識、課文,這只是個步驟,應該從更大的角度上學“大語文”。
1)多讀書:也不壹定要看魯迅、矛盾的小說,並不壹定會有效果的。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壹定要註意它的內涵。整個高中期間,“我”都反復看課文上的文章,將精彩之處做上標記,寫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練習協作,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復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
3)多註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4)語文的習題訓練:並不是多多益善,做題是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如果要做壹項如何學習語文的問卷調查,大概會有不少於80%的學生覺得語文學習猶如老虎吃天無處下爪,縱然是足踏登雲梯身在摩天嶺,也難以找到入門之路。產生這種認識的原因,固然是語文這塊“天”實在是無邊無垠,寥廓曠邈,它涵蓋了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可以說生活的空間有多廣,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大,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所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另壹方面恐怕與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無關系。因為當前學生中存在著兩種不良傾向,壹種是漫不經心,懶散無為,認為語文學習就是那麽回事學了長進不大,不學也不會考不及格,與其白花功夫作無謂的付出,不如痛痛快快地學其它課程。另壹種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不願做細致瑣碎的積累工作,企圖壹日吃個胖子,幻想著壹朝壹夕十天半月語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不克服這兩種心理,要學好語文恐怕只能是“竹籃打水壹場空”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具體可歸納為“三步曲”(理解—識記—運用)
壹理解:
語文學習固然要多看課外書籍,多讀好文章,多看報紙,甚至標語、廣告,古人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多頻道、全天候地接收外來信息,但是有些同學因為對所學的東西壹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進中學默寫小學學過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倍”會寫成“備”、“被”,“渭城朝雨 輕塵”,“輕塵”會寫成“清晨”,我想如果學生真正懂得這句詩的意思,是不會產生這種錯誤的。為什麽現在的學生錯別字特別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詞義是主要原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註意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無疑會收到好的效果。
二識記: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前學後忘,學期剛開始教的內容到中途就忘卻了,時過境遷就不再有什麽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沒有用心去讀用心去記,除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頌外必要的還要做筆記,好記心不及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抄壹遍。徐特立老師有壹條重要的讀書經驗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現在要求學生課外閱讀要寫讀書雜記,也正是出於這 壹原因,這是積累知識的好辦法。
三運用:
俗話說“學以致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積累的多少和運用的好壞,都在作文中體現出來。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寫歸寫,把學與寫絕然分開,不會模仿名篇的構思布局,學了那麽多優美的詞語不會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裏去,文章內容空洞枯燥乏味。學與用是相輔相存的,常用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而學又為寫提供了源頭活水。
學語文難,難在需要妳持之以恒地積累,難在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運用“理解、識記、運用”的方法,堅持多看、多思、多寫,做生活的有心人,那麽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會逐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