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拼音chú,釋義為幼小的(多指鳥類),雛的組詞壹般有雛雞、雛燕、育雛、雛菊等。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隹,芻聲。芻(芻)為從又、從艸、艸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刈艸。於雛表音,雛與芻並齒頭音、侯部。雛的遠源、聲首是艸,近源、準聲首是芻。
甲骨文已見雛字,作從鳥、芻聲。故《說文》整理此篆時出現二個形體:籀文,從鳥、芻聲;篆文,從隹、芻聲。最後也形成兩個楷體:鶵與雛。
《說文》本義是“雞子”,即小雞。《小屯·殷虛文字乙編》1052:“乎取生雛。”引申指小鳥。《孟子·告子下》:“力不能勝壹匹雛,則為無力之人矣。”又引申指小動物。《禮記·內則》:“不食雛鱉。”又引申指幼兒。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丈夫生兒有如此二雛者,名位豈肯卑微休。”在以上義項內?與雛是異體關系;但“鹓?”(鳳鳥類)之?不作雛,故二字實際上是具有包容關系的異體,非絕對異體字。以上讀chú。又指鳥名,讀jú。又作人名用字,孔子門生有顏濁雛,讀jù。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仕於切《集韻》《韻會》崇芻切,並音?。《說文》雞子也。從隹從芻。《爾雅·釋鳥》生噣雛。《註》生能自食者。《釋文》雛,仕俱反。《禮·月令》天子乃以雛嘗黍。《釋文》仕於反。《孟子》力不能勝壹匹雛。
又《禮·內則》不食雛?。《註》?伏乳者。又《莊子·秋水篇》南方有鳥,其名鵷雛。《司馬相如·子虛賦》鵷雛孔鸞。《註》鵷雛,鳳屬也。《集韻》或作鶵。俗作?,非。
又《集韻》《類篇》並從遇切,音聚。《集韻》人名。仲尼弟子顏濁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