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學思潮,以後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歐美文學的高峰。由於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理論,它也是壹個多義且有爭議的概念。雖然現實主義的批評者和支持者經常將其視為壹個統壹的思想整體,但實際上,現實主義並不是壹個單壹或統壹的理論。
理論涵義
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
現實主義經過泰納、恩格斯、別林斯基直至20世紀盧卡契等理論家的發展和巴爾紮克、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的文學實踐達到高潮。現實主義理論日趨完善,形成壹套完整的話語成規。它包括以下層面的涵義:
第壹,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這是現實主義術語的最根本的意義。達米安·格蘭特用"應合"理論解釋現實主義的客觀性成規,他稱應合為壹種文學的認真心理,"如果文學忽視或貶低外在現實,希翼僅從恣意馳騁的想象汲取營養,並僅為想象而存在,這個認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議。"這強調的是文學對現實的忠誠和責任。R·韋勒克從現實主義反對浪漫主義的文學史背景來詮釋這層涵義:"它排斥虛無縹緲的幻想、排斥神話故事、排斥寓意與象征、排斥高度的風格化、排除純粹的抽象與雕飾,它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虛構,不需要神話故事,不需要夢幻世界。"這個意義上,企望真實地呈現社會生存的本真樣態。作為浪漫主義的論辯敵手,作為社會邊緣貧困小人物的代言,現實主義理論強調披露真實,戳穿偽飾現狀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現實主義抵制作為布爾喬亞知識分子話語形態的浪漫主義,轉而追求客觀性,為那些墮入貧困被邊緣化的弱勢族群或階層發聲。顯然具有素樸的人間情懷和人道精神。
現實主義"客觀再現當代社會現實"的理論涵義在盧卡契的論述裏得到了最深入的闡釋。這位現實主義最忠誠的信仰者和最後的辯護師撰寫了大量論著,總結現實主義藝術經驗,回應現實主義在20世紀遭受的挑戰:《現實主義歷史》(1939)、《巴爾紮克,司湯達和左拉》(1945)、《偉大的俄國現實主義者》(1946)、《歐洲現實主義研究》(1948)、《當代現實主義的意義》(1958)等等。首先、他從認識論的高度重新闡釋了現實主義客觀性的涵義:"藝術的任務是對現實整體進行忠實和真實的描寫。"盧卡契提出了對現實進行整體描寫的現實主義藝術要求,所謂整體描寫就是反映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追求文學描寫的廣度,從整體的各個方面掌握社會生活;向深處突進探索隱藏在現象背面的本質因素,發現事物內在的整體關系。其次,盧卡契並沒有把現實主義的客觀性理解為排除任何主觀因素的純客觀性,他不是把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視為壹面靜止的鏡子。盧卡契肯定了主觀認識的重要性,強調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壹、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統壹。盧卡契兩面作戰,壹面為現實主義的純潔而與自然主義戰鬥,把福樓拜和左拉那種缺乏整體性的瑣碎客觀性排除出現實主義陣營;另壹面又要回應現代主義的挑戰,批評喬依斯、普羅斯特和其他現代派作家,認為他們使所有內容和所有形式都解體了。因此,現代主義達不到對現實整體的真實反映。
廣為人知的典型理論
第二,廣為人知的典型理論。典型論構成現實主義理論的壹項核心內容,概括而言,典型論欲求解決的即是文學人物的特殊與壹般的關系問題。黑格爾和謝林為典型論的流播奠定了美學基礎,黑格爾認為性格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壹個性格之所以引人興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則"是由於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與個別人物的特殊性融會在壹起,在這種統壹中變成本身統壹的自己。"據韋勒克的歷史追溯,典型術語的最初使用者是謝林,意指壹種象神話壹樣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廣泛使用這個概念,典型概念從浪漫主義轉移到現實主義,與巴爾紮克和泰納的轉用相關。在《人間喜劇》的序言裏,巴爾紮克自稱為社會典型的研究者,泰納則頻繁使用此術語討論社會階層人物的性格,逐漸演變成現實主義最重要的理論概念。典型也是別林斯基論俄國小說時常用工具,他甚至認為:"典型性是創造的基本法則之壹,沒有它就沒有創造……必須使人物壹方面成為壹個特殊世界人們的代表,同時還是壹個完整的、個別的人。"果戈理筆下的科瓦遼夫少校不是壹個科瓦遼夫少校,而是科瓦遼夫少校們,即使是描寫挑水人也不是僅僅寫某壹個人,而是要借壹個人寫出壹切挑水的人。這就是別林斯基所說的典型的本質。魯迅的《阿Q正傳》發表後讓許多人不安,總以為寫的是自己,獨特的這壹個阿Q擁有了巨大的***性,甚至成為國民性的代名詞。現實主義把這種個性和***性的完美結合的文學形象稱為典型形象。
歷史性的要求
第三,歷史性的要求。在韋勒克看來,歷史性是現實主義理論中比較可行的壹個準則,他援引奧爾巴赫對《紅與黑》的評述說明這壹點:"主人公'植根於壹個政治、社會、經濟的總體現實中,這個現實是具體的,同時又是不斷發展的'"。韋勒克的看法是對的,現實主義確有歷史性的維度。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信中說"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於壹個政治、社會、經濟的具體的總體現實中刻畫才能達到"充分的現實主義"的高度。而且,這個具體的總體現實還是不斷發展的,就象盧卡契所闡述的現實主義要塑造那些生動的辯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本質轉化為現象並在現象中顯示自己;它還塑造著這過程的那個側面,即現象在過程運動時揭示著自己的本質。另壹方面,這些個別的因素不僅包含著辯證的運動,互相轉化,而且彼此間不斷相互影響;它們是壹個不間斷的過程的諸因素。真正的藝術從而總是通過塑造這些因素的運動、發展、展開來表述人類生活的整體的。"簡單地說,現實主義的歷史性維度即是要求真實摹寫復雜的社會關系,並且反映出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現實主義的歷史性要求,實質上是以社會分析為核心,即以摹寫人的社會經驗和社會本身的結構為藝術原則。而且現實主義竭力通過人的現實矛盾去揭示人與社會的辯證法則,現實主義確認:對社會現實觀察得越仔細研究得越深入,對事件及細節的相互關系和矛盾運動理解得越透徹,就越能獲得真實的力量。
作家名 代表作 國別
斯湯達 《紅與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國
巴爾紮克 《人間喜劇》《歐也妮·葛朗臺》 法國
狄更斯 《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 英國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鏈》 法國
普希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 俄國
果戈理 《死魂靈》《外套》《欽差大臣》 俄國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俄國
契柯夫 《第六病室》《套中人》 《變色龍》 俄國
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 《警察和贊美詩》 美國
馬克·吐溫 《湯姆索亞歷險記》《競選州長》 美國
漢斯·摩根索 《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 美國
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在各個領域有不同的意思。在此對自然主義的界定大多來自文學上的自然主義的寫作風格,這種寫作風格大致產生於十九世紀後期,大體上說,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事物進行客觀地描述,期間運用最新的科學方法,以達到真實的再現生活的本來面目。
文獻解釋
1、自然主義是指用自然原因或自然規律來解釋壹切現象的哲學觀念...狹義
的自然是指與社會對立的自然,即必然王國.狹義的歷史就是自由王國。
2、具體而言,從方法論上看,“自然主義”就是指從主客二分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即先設定主體與對象的客觀存在,然後努力尋求二者的統壹。
3、所謂自然主義,是指審美經驗中對人與自然天然的親和關系的體認.所謂人格主義,是指古人的審美經驗往往趨於自由人格。
4、這裏的自然主義是指壹種理論方法,它要求不依據任何既定的理論構設,對事物發展的實際狀況作如實的、自然的描述,這壹描述可以用自然科學的觀點和語言進行解釋。
5、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強調感性存在的直接性強調本質與存在的直接統壹性所以把自己的哲學觀點稱為自然主義.他不贊成英法兩國唯物主義的抽象性不同意把感性視為知識基礎和唯壹源泉的感覺論因而回避采用唯物主義這個術語。
6、自然主義是指非經審美形式變形、陌生化的逼真的摹仿和鏡子式的再現,這是亞裏士多德戲劇的基本特征.“理”是指思想內涵或哲理。
7、因而,茅盾很容易地看出,“為人生”的文學觀和提倡自然主義是不相容的,這裏的自然主義是指文學思潮意義上的而非創作方法層面上的,茅盾提倡自然主義吸取的是後者,揚棄的是前者。
8、馬克思這裏講的所謂自然主義是指用自然界及其規律來解釋壹切的學說.17壹18世紀哲學中的自然主義是同唯靈論作鬥爭的唯物主義學說.自然主義把自然界看作唯壹真正的本體和基礎人也是自然物之壹這是唯物主義。
9、對自然的崇尚可稱為自然主義.在道家看來,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有價值的.根據這樣的主張,人類的壹切行為都應該遵循自然主義的原則,盡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1]
基本簡介
自然主義(Le Naturalisme)是文學藝術創作中的壹種傾向。作為創作方法,自然主義壹方面排斥浪漫主義的想象、誇張、抒情等主觀因素,另壹方面輕視現實主義對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絕對的客觀性,崇尚單純地描摹自然,著重對現實生活的表面現象作記錄式的寫照,並企圖以自然規律特別是生物學規律解釋人和人類社會。在文學藝術上,以“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作為出發點的自然主義創作傾向,是同現實主義創作傾向壹樣源遠流長的。但作為壹個比較自覺的、具有現代含義的文藝流派,自然主義則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然後波及歐洲壹些國家,並影響到文化和藝術的許多部門。
法國自然主義文學
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和運動曾經歷過壹個較長的孕育階段。在壹定程度上接近現代含義的自然主義文學主張,至少在18世紀法國作家克洛德·克雷比雍(1707~1777)的著作裏已見端倪。他在《心和精神的迷惘》(1736)壹書裏聲稱,他要用小說形式為人類社會寫壹部“布豐的《自然史》的有用的補篇”,而且認為“這樣地被通情達理的人所輕視的小說”“可能是壹切文學體裁中最有用的壹種,……成為人類生活的畫圖……人終於看見自己的面目”。為貫徹這壹主張,使小說成為後世自然主義者所說的“人的資料”,他甚至將真實的情書也壹字不改地穿插在自己的小說裏。
實證主義哲學
為自然主義文藝理論體系奠定哲學基礎的實證主義哲學,出現於19世紀30至40年代法國七月王朝時期。這壹哲學的創始人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壹書中指出,人類的認識已進入第三個理論階段,即科學階段,或實證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精神“不再求知各種內在原因,而只把推理和觀察密切結合起來,以便發現現象的實際規律”;包括社會現象在內的壹切現象,都服從於壹些“不變的自然規律”。誠如列寧所說,把現象和本質對立起來、把社會和自然混同起來的實證哲學,乃是“把它的唯心論隱藏在所謂唯物論的詞句下面”(《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在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壹些作家也開始註意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例如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的序言中就註意到“社會和自然相似”,指出“
社會環境是自然加社會”。但他對社會因素的重視遠遠超過自然因素,在他的小說中,支配人物的情欲總是在環境影響之下逐漸發展的,總表現為社會因素的後果。在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還不足以引起文學領域裏自然主義思潮的勃興。
法國運動的初潮
法國自然主義運動的初潮是在19世紀50至60年代第二帝國時期逐漸湧現的。這期間,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得到了甚至它自己也夢想不到的高度發展”(馬克思:《法蘭西內戰》),在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標榜“科學性”,作為“現代性”的重要標誌,成為壹種時尚。旨在讓“科學進入文學領域”的現代自然主義理論遂相繼提出。自然主義文學首先是作為對浪漫主義文學的反抗而出現的。曾在19世紀上半葉盛極壹時的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到了19世紀中葉,除雨果還在獨自支撐著門面以外,已經進入全面衰退的時期。
在新起的壹代作家看來,正如左拉所說,浪漫主義是在不知不覺地奉行著古典主義美學,它
保留著古典主義的典型人物,“只滿足於給他們穿上異樣的服裝”;它“捏造地擴大人物”;它的隨心所欲與“科學性”背道而馳。
同時,自然主義也自詡是對19世紀30年代以來以巴爾紮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自然主義者推崇巴爾紮克,主要是欣賞他對日常生活的精細描寫,而不滿於他“把英雄人物盡量地放大”、“只會鑄造巨人”的做法,實即典型化手法,認為這同樣不符合“科學性”。
福樓拜提出觀點
福樓拜在50年代初就提出了某些自然主義觀點。他在1853年的壹封信裏探問:“迄今為止,有誰作為自然主義者書寫過歷史呢?有人分析過人類的種種本能、看到過它們在這樣的範圍裏怎樣發展以及應該怎樣發展嗎?”
他還在其他壹些書信中堅持主張藝術擺脫意識形態的支配,反對把藝術“當作任何壹種學說的講壇”,認為“描寫不偏不倚,就可以達到法律的威嚴和科學的精確性”。
他否定典型化的做法,宣稱“隨便碰到的哪壹個人都比我古斯塔夫·福樓拜更有趣,因為他更普通,歸根結底也更典型”。他的《包法利夫人》(1857)就透露出明顯的自然主義跡象:註意使用
直接觀察或間接獲得的材料,註重對人物的生理學分析。1858年,實證主義哲學家、藝術理論家泰納在《歷史與批評文集》中第壹個規定了文學上的自然主義的含義,指出自然主義就是根據觀察、按照科學方法描寫生活。他還在《英國文學史》的導論中論證決定文藝創作的是種族、環境、時代三種因素,特別是前兩種因素。龔古爾兄弟在19世紀60年代上半葉所寫的小說《修女菲洛梅娜》(1861)、《勒內·莫普蘭》(1864)、《翟米尼·拉賽特》(1865)以及壹些具有宣言性質的序言,標誌著自然主義的真正起點。龔古爾兄弟強調文學作品作為“人的資料”的價值,主張以治史的方法寫小說,把現實生活當作所依據的文獻;要求小說不僅具有藝術性,而且具有科學性。他們在上述小說作品中,就是把主人公當作生理解剖對象和臨床病例來看待的。
從19世紀60年代下半葉開始,在泰納的實證主義美學、法國醫生呂卡思的《自然遺傳論》(1847~1850)、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法譯本(1862)、特別是生理學家克洛德·貝爾納的《實驗醫學研究導論》(1865)的啟發下,左拉發表了《我的仇恨》(1866)、長篇小說《黛萊絲·拉甘》序言(1867)、《實驗小說》(1880)、《戲劇中的自然主義》(1881)、《自然主義小說家》(1881)等壹系列論著,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然主義的文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