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曾在修《明史》之前要求:“《明史》不可不成,公論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卿等皆老學素望,名重壹時,《明史》之是非,自有燭見。卿等眾意為是即是也。刊而行之,偶有斟酌,公同再議,朕無壹字可定,亦無識見,所以堅辭以示不能也。”甚至允許史家記述歷史真實,曾命大學士將有關李自成部將***去北京的情況“載入史冊”,並曰:“爾等纂修明史,其萬歷、天啟、崇禎年間之事,不可忽略。”似乎全然將所謂“公論”、“是非”存信於遺民,不管康熙話裏有多少真意,其姿態足以慰遺民之心。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曾評《明史》曰:“修於康熙時,去前朝未遠,見聞尚接,故事跡原委,多得其真。”據他評價《明史》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並且也有明朝遺民史學家參與編撰。只能說可信度頗高。但是也有人說《明史》不可信,因為書內有刻意隱去明朝皇帝劣跡的痕跡,如果對比《明實錄》等明朝官方史書可以發現這壹點。本人沒看過《明實錄》因此不清楚是真是假。
但是若說後朝給前朝修的史書是完全符合歷史,是完全真是可信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往往有很多政治因素,人為情感因素等等原因顧及。使得史書修的部分地方並不那麽可信,比如明朝修的《元史》錯漏,粗陋地方甚多。所以研究某壹朝代的歷史不能僅僅研究後朝所修的史書,也要結合其他相關史書甚至是私史,雜談,來探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