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仇的異體字)
2. 同“仇”。仇恨;仇怨 [hatred]
怨偶曰讎。——《壹切經音義》引》《三蒼》
又眾兆之所讎。——《楚辭·惜誦》。註:“大怨曰讎。”
3. 又如:讎怨(仇恨,憎怨);讎隙(猜忌、仇恨)
4. 同“仇”。仇敵 [enemy]
反以我為讎。——《詩·邶風·谷風》
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左傳》
常用詞組
1. 讎校 chóujiào
[proof read] 校讎;校對文字
讎校傳記。——《後漢書·和熹鄧皇後紀》
2. 讎問 chóuwèn
[call *** to account] 辯
2. 古文“讎”字是什麽解釋讎
(1)
讎、讐
chóu
(2)
(形聲。從言。雔(chóu)聲。本義:應答)
(3)
同本義[respond]
讎,猶應也。――《說文》。按,以言相當也。
讎,對也。――《三蒼》
無言不讎。――《詩·大雅·抑》
憂必讎也。――《左傳·僖公五年》
著之盤盂,屬之讎柞。――《戰國策·趙策壹》
(4)
又如:讎祚(在筵席上賓主互相敬酒)
(5)
校對文字 [proof read]。如:讎定(校對考正)
讎
(1)
讎
chóu
(2)
(為仇的異體字)
(3)
同“仇”。仇恨;仇怨 [hatred]
怨偶曰讎。――《壹切經音義》引》《三蒼》
又眾兆之所讎。――《楚辭·惜誦》。註:“大怨曰讎。”
(4)
又如:讎怨(仇恨,憎怨);讎隙(猜忌、仇恨)
(5)
同“仇”。仇敵 [enemy]
反以我為讎。――《詩·邶風·谷風》
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左傳》
讎校
chóujiào
[proof read] 校讎;校對文字
讎校傳記。――《後漢書·和熹鄧皇後紀》
讎問
chóuwèn
[call *** . to account] 辯論問難
讎
(讎)
chóu ㄔㄡˊ
(1)
校對文字:校~。~校。~定(校對並加以考證)。
(2)
同“仇1”。
(3)
同等:“史高與金安上……皆~有功”。
(4)
售,給價。
(5)
應對:~問(辯駁問難)。
(6)
古同“酬”,酬酢。
鄭碼:NISN,U:96E0,GBK:F6C5
筆畫數:18,部首:隹,筆順編號:324111214532411121
3. 姜公輔文言文翻譯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
居易文辭富艷,尤精於詩筆。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二年十壹月,召入翰林為學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遺。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貯,仰酬恩造。
居易與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舉,交情隆厚。稹自監察禦史謫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學士李絳、崔群上前面論稹無罪,居易累疏切諫。
又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進絹,為魏徵子孫贖宅。居易諫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嘗賜殿材成其正室,尤與諸家第宅不同。
子孫典貼,其錢不多,自可官中為之收贖,而令師道掠美,事實非宜。憲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東王鍔平章事,居易諫曰:宰相是陛下輔臣,非賢良不可當此位。鍔誅剝民財,以市恩澤,不可使四方之人謂陛下得王鍔進奉,而與之宰相,深無益於聖朝。
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諫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論,辭情切至。既而又請罷河北用兵,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上多聽納。
唯諫承璀事切,上頗不悅,謂李絳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絳對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
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見聽納。五年,當改官,上謂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於資地,不能超等,其官可聽自便奏來。
居易奏曰:臣聞姜公輔為內職,求為京府判司,為奉親也。臣有老母,家貧養薄,乞如公輔例。
於是,除京兆府戶曹參軍。六年四月,丁母陳夫人之喪,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
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
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贊賞 B.以市恩澤 市:收買 C.凡數千百言 凡:凡是 D.會有素惡居易者 素:向來2.下列各組句子中,表現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進諫的壹組是( )(3分) ①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②自可官中為之收贖,而令師道掠美,事實非宜③與之宰相,深無益於聖朝④請罷河北用兵,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⑤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壹項是( )(3分) A.白居易文辭豐富艷麗,尤精於做詩。從學習寫作到任職京師,所著詩歌數十百篇,皆含諷諫之意,針砭時弊,彌補政務之缺漏,往往流傳到宮中。
B.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獻絹,為魏征子孫贖買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為魏征子孫贖買,不要讓李師道占取美名。憲宗皇帝贊賞他的看法。
C.白居易在進諫吐突承璀之事時,言辭太尖銳,讓皇上很不高興。皇上認為白居易是對他無禮,難以忍受。
李絳勸說皇上,白居易事無巨細必定要說,並非說話輕佻,是為報答陛下,皇上想廣開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講話。D.盜賊誅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領頭上疏論其冤屈。
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說他浮華無德行。執政宰相正厭惡他多言,奏請皇上貶他為江表刺史。
詔令發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於是追發詔令授任江州司馬。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6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貯,仰酬恩造。(3分) (2)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見聽納。(3分) 參考答案1.C2.C3.D4.(1)白居易認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決心用生平所貯積的才識,仰報聖恩。
(2)皇上說:卿所說的正確。從此(白居易的意見)多被采納。
解析 試題分析:1.凡數千百言意為(奏文)總***有幾百上千個字。凡:總***。
所以選C。本題難度不大。
2.①白居易年輕時所寫文章的特點,還未做官進諫。⑤是中書舍人王涯的上疏內容3.中書舍人王涯上疏沒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4.要註意關鍵點:(1)自以的以,貯;(2)是、由是、見。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參考譯文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辭豐富艷麗,尤精於做詩。
從學習寫作到任職京師,所著詩歌數十百篇,皆含諷諫之意,針砭時弊,彌補政務之缺漏,受到 那些有誌有識之士的贊賞,並往往流傳到宮中。章武皇帝納諫思治,渴望聽到正直言論,元和二年(807)十壹月,白居易被召入長安任翰林學士。
元和三年 (808)五月,官拜左拾遺。白居易認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自己被破格提升,決心竭盡生平所貯積的才識,仰報聖恩。
白居易與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應制舉之試得中,彼此交誼深厚。元稹從監察禦史貶為江陵府士曹屬吏,翰林學士李絳、崔群在皇上面前辯說元稹無罪,白居易也屢。
4. 古文中 仇 是甚麼意思仇 讎、讐 chóu 名? (形聲。
從人,九聲。(qiú)本義:匹偶,同伴) 怨恨〖hatred;resentment〗 仇者,讐也。
——《史記·晉世家》 葛伯仇餉。——《孟子》 多仇少與。
——《漢書·蓋寬饒傳》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仇忌(怨恨憎惡);仇嫌(怨仇;怨恨) 仇恨〖hatred〗 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史記·留侯世家》 又如:殺父之仇;仇疾(仇恨);仇害(因仇恨而傷害) 仇人;仇敵〖enemy〗 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史記·魏公子列傳》 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
——《韓非子·孤憤》 又如:仇仇(怨敵) 仇 chóu 動? 報復〖makereprisals;retaliate〗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壹言之憾,國賊戾之士哉!——高啟《書博雞者事》 校對〖proofread;checkagainsttheoriginal〗。如:仇校(校對) 另見qiú;“讎” 另見chóu 仇敵 chóudí 〖enemy〗有積恨的敵人 他持槍同仇敵決鬥 仇讎 chóuchóu 〖personalenemy〗仇人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壹夫夜呼,亂者四應。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仇恨 chóuhèn 〖hatred〗∶仇視憤恨 無限仇恨記心中 〖hate〗∶強烈的敵意 強烈的不滿已發展成為仇恨 仇人 chóurén 〖personalenemy〗因怨恨而敵視的人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仇殺 chóushā 〖killinrevenge〗出於報仇而殺人 仇視 chóushì 〖regardasanenemy〗∶把別人當作仇人看待 〖behostileto;lookuponwithhatred〗∶以仇恨的心理或目光看 仇外 chóuwài 〖havehatredforforeigncountries〗憎恨仇視外國 盲目仇外 仇隙 chóuxì 〖bitterquarrel;feud〗仇恨 仇冤 chóuyuān 〖hatred〗有仇又有冤 仇冤易結難解 仇怨 chóuyuàn 〖hatred〗仇視憎恨 仇 qiú 名 (形聲。從人,九聲。
本義:同伴) 同本義〖panion〗 仇,讎也。——《說文》。
按,謂讎也,二人相當相對之誼。 仇,匹也,合也。
——《爾雅·釋詁》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詩·周南·無衣》 公侯好仇。
——《詩·周南·兔置》。箋:“怨耦曰仇。”
君子好仇。——《禮記·緇衣》 配偶〖spouse〗 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易·鼎》 結發辭嚴親,來為君子仇。——三國魏·曹植《浮萍篇》 姓 另見chóu 相關詞語:-------------------------------------------------------------------------------- 執仇、章仇、怨仇、冤仇、有冤報冤,有仇報仇、養仇、血海寃仇、血海深仇、血仇、尋仇、雪恥報仇、雪仇、新仇舊恨、血親復仇、無仇、相仇、同業相仇、同仇、靦顏事仇、同仇敵愾、同仇敵慨、素仇、宿怨深仇、宿仇、隨仇、私仇不及公、私仇、夙仇、視為寇仇、書劍恩仇錄、視如寇仇、世仇、深仇宿怨、深仇重怨、深仇大恨、深仇積恨、殺父之仇、報仇、報仇心切、報仇雪恥、報仇雪恨、避仇、仇詞、仇方、仇忌、仇害、仇牛、仇恨。
5. 專諸 文言文翻譯專諸,是吳國堂邑人。伍子胥從楚國流亡到無果,知道了專諸的能力。伍子胥去見吳王僚,跟他說攻打楚國的益處。吳國的公子名字叫光說:“那個伍子胥的爸爸哥哥都是被楚王殺死的,所以他說要攻打楚國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不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吳王於是停止了攻打楚國的打算。伍子胥知道公子光要刺殺吳王僚,於是說:“那個公子光有內亂的傾向。”於是把專諸介紹給公子光。公子光的爸爸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餘祭,夷眜,季子劄。諸樊知道季禮賢明所以就沒有立太子,就把王位挨個傳給三個弟弟,這樣最後就能傳給季禮。三個人都傳過以後,輪到季禮了,結果季禮逃走了不願意當國君,所以吳國人立夷眜的孩子僚做國君,公子光說:“按兄弟排,應該是季禮當國君,按兒子排,我才是真正的嫡嗣,我應該做國君。”於是偷偷養門客以謀求當國君。公子光得到了專諸,很好的以門客的待遇待他。九年,楚平王死了。春天時候吳王僚想要利用楚國喪事的機會,命令自己的二弟公子蓋餘、屬庸領兵圍困楚國的灊,讓住在延陵的季禮去晉國,來觀察各個諸侯的動向。楚國發兵斷了吳將的路,吳兵就不能回軍了,公子光說:“現在這麽好的機會不可以錯過!如果不爭取的話,什麽都得不到!而且我是真正的嫡嗣,應該立為國君,就算是季禮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專諸說:“僚可以殺掉了。他的母親老了,孩子很弱小,兩個弟弟還都在被楚軍圍困。現在的形勢吳國外被楚國圍困,內沒有可以獨當壹面的大臣,沒有人能奈何我們。”公子光鄭重的點頭說:“您專諸,就和我自己壹樣。”
嘻嘻……分應該是我的了吧?
補充下後面的那段“
四月丙子,①光伏甲士②於窟室中,③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
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④酒既酣,公子光詳為⑤足疾,
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⑥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⑦王
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
子以為上卿。
****************************************************************************
註①索隱註僚之十二年夏也,吳系家以為十三年,非也。左氏經傳唯言“夏四月”,
公羊、谷梁無傳,經更與左氏、吳系家同。此傳稱“丙子”,當有所據,不知出何書。
註②索隱左傳曰“伏甲”,謂甲士也。下文雲“出其伏甲以攻王”。
註③集解徐廣曰:“窟,壹作‘空’。”
註④集解音披。索隱音披,兵器也。劉逵吳都賦註“鈹,兩刃小刀”。
註⑤索隱上音陽,下如字。左傳曰“光偽足疾”,此雲“詳”,詳□偽也。或讀此
“為”字音偽,非也。豈詳偽重言耶?
註⑥集解徐廣曰:“炙,壹作‘炮’。”正義炙,者夜反。
註⑦索隱刺音七賜反。
妳要不給加分這問題不壹定有人能回答出來……
額在找啊,妳要能找到妳不都不用發問了……
語氣那麽猖狂,搞的我都不想給妳找了。
6. 文言文 翻譯中間有壹些不能直接翻譯,只能說大意。這主要是指進賢。
7. 王念孫字懷祖出自哪篇文言文清史記載
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父安國,官吏部尚書,謚文肅,自有傳。八歲讀十三經畢,旁涉史鑒。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鑾,獻文冊,賜舉人。乾隆四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陜西道禦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仁宗親政,時川、楚教匪猖獗,念孫陳剿賊六事,首劾大學士和珅,疏語援據經義,大契聖心。是年授直隸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罷,特旨留督辦河工。工竣,賞主事銜。河南衡家樓河決,命往查勘,又命馳赴臺莊治河務。尋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調永定河道。會東河總督與山東巡撫以引黃利運異議,召入都決其是非。念孫奏引黃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暫行無害,詔許之。已而永定河水復異漲,如六年之隘,念孫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鳴,卒,年八十有九。
念孫故精熟水利書,官工部,著導河議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辨其訛,議乃定,紀略中辨訛壹門,念孫所撰也。既罷官,日以著述自娛,著讀書雜誌,分逸周書、戰國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記、漢書、漢隸拾遺,都八十二卷。於古義之晦,於鈔之誤寫,校之妄改,皆壹壹正之。壹字之證,博及萬卷,其精於校讎如此。
初從休寧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其於經,熟於漢學之門戶,手編詩三百篇、九經、楚辭之韻,分古音為二十壹部。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亦見及此,其分至、祭、盍、輯為四部,則段書所未及也。念孫以段書先出,遂輟作。
又以邵晉涵先為爾雅正義,乃撰廣雅疏證。日三字為程,閱十年而書成,凡三十二卷。其書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擴充於爾雅、說文,無所不達。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壹絲不亂。蓋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及同時惠棟、戴震所未及。
嘗語子引之曰:"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因假借之字強為之解,則結夋不通矣。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註禮,屢雲某讀為某,假借之例大明。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說經者,期得經意而已,不必墨守壹家。"引之因推廣庭訓,成經義述聞十五卷,經傳釋辭十卷,周秦古字解詁,字典考證。論者謂有清經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壹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雲。
引之,字伯申。嘉慶四年壹甲進士,授編修。大考壹等,擢侍講。歷官至工部尚書。福建署龍溪令朱履中誣布政使李賡蕓受賕,總督汪誌伊、巡撫王紹蘭劾之。對簿無佐證,而持之愈急。賡蕓不堪,遂自經。命引之讞之,平反其獄,罷督撫官。為禮部侍郎時,有議為生祖母承重丁憂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會奉使去,持議者遽奏行之。引之還,疏陳庶祖母非祖敵體,不得以承重論。緣情,即終身持服不足以報罔極;制禮,則承重之義,不能加於支庶。請復治喪壹年舊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謚文簡。
折疊編輯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