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壹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幹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壹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全書結構:
每個韻部包含若幹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壹韻部,不能錯用。因為平水韻是根據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並的韻,所以,唐人用韻,實際上用的是平水韻。
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上平聲15部,如壹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15部,如壹先、二蕭、三肴、四豪等;上聲29部,如壹董、二腫、三講、四紙等;去聲30部,如壹送、二宋、三絳、四寘等;入聲17部,如壹屋、二沃、三覺、四質等。
擴展資料:
平水韻的成書歷史:
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193個韻部。
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並、修整韻書。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孫愐編制《唐韻》(原書已佚失),是《切韻》的壹個增修本,全書5卷,***195個韻部,,與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同,其上、去二聲都比陸法言《切韻》多壹個韻部。
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並,成107韻,其書今已散佚,只能從元初黃公紹、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壹書了解到壹些概況。
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為隸屬於金朝河東南路絳州之鄉級行政區)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
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
明代以後,文人則沿用106韻。
清代嘉慶年間,因避諱(清嘉慶皇帝的名字-愛新覺羅·颙琰),故改“琰”為“儉”。
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收錄漢字9504個,全篇韻表采用繁體字(正體字)以便於讀者檢索查找。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的殘片,其內容與王文郁的《新刊韻略》完全壹致,具有106韻的組織,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壹種略本。
2004年,中華詩詞學會認為並提出“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四條詩詞創作用韻方針,將《平水韻》重新校訂,並收入《中華新韻》中,便於讀者攜帶、使用。
百度百科-平水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