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代文字“烏“ 是同無 還是通無?

古代文字“烏“ 是同無 還是通無?

新華字典官方解釋: 文言疑問詞,哪,何:烏足道哉?

古同“嗚”,嗚乎。

烏 :〖指原因或理由〗怎麽;〖指可能或似乎可能的原因〗怎麽

烏聞至樂?——《呂氏春秋·明理》

烏聞梁岷核陟方之館?——《文選·左思·吳都賦》

又如:烏有此事?

烏 也作“於”。表示感嘆。 烏見異則噪,…。——《埤雅》

而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上冊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山市》。文中有這樣壹句話:“既而風定天清,壹切烏有,惟危樓壹座,直接霄漢。”課文註“烏有”:沒有。烏,同“無”。

烏有”壹詞典出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文中作者虛構了子虛、烏有和亡是公三人互相問答。《文選·子虛賦》李善註:“以子虛,虛言也。烏有先生,烏有此事也。”“烏有此事”,即沒有此事;“烏有先生”,即本無此人。烏,在這裏應是表反問語氣的副詞,相當於“何”、“惡”、“安”等。“烏有”即“何有”、“安有”,以反問表否定。“烏”用作表反問的副詞,在文言中十分多見。

至於說同無還是通無,其實都是後人的揣摩,有贊同的肯定也有反對的。我覺得您只要知道意思即可,萬變不離其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