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gothic詳細資料大全

gothic詳細資料大全

gothic是壹個英文單詞,意思是哥特人的;(建築)哥德式的 ;(印刷)哥特體的; 哥德式的,恐怖的。也用來指哥特搖滾。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哥特 外文名 :Gothic 時代 :八十年代 地區 :英倫及歐洲 字典解釋,歷史發展, 字典解釋 Gothic,按字典解釋,其中文意思為∶ 1.哥特人的; 2.(建築)哥德式的 ; 3.(印刷)哥特體的; 4.(小說)哥德式的,恐怖的。而Gothic Rock,按字面大概應譯為"(音樂)哥德式的搖滾",那麽,究竟音樂與哥特的連線點及意義何在? 壹切都是始於Joy Division。那還是在七十年代末的朋克時代,Punk,這是個暴力加上顛覆的標記。而原名為Warsaw的Joy Division的出現,無疑將這場充滿了破壞欲望和無 *** 主義的朋克運動帶進了後朋克時代。濃烈朋克氣味的電吉它 ,誇張而突出的貝司,是J.D.式低調搖滾的標記。而J.D.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像壹種陰郁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後朋克文化盡染成灰色。主音歌手Ian Cur tis於80年的自縊身亡,是壹種以身殉道。這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字句,成就了Joy 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的開始。 歷史發展 八十年代,壹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裏,湧出壹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於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Bauhaus,The Sisters Of Mercy,The Birthday Party,Alien Sex Fiend,Southern Death Cult,The Chameleons,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Clair Obscur,And Also The Trees┅┅實在 不用再列舉更多的經典名字了,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 Punk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壹個內向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占RockMusic 據了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代。 依然未提到"哥特"這壹字眼。其實,在八十年代初時,樂評文章或樂迷提到這類音 樂時,總沒有壹個確切的名稱。"後朋克搖滾"、"低調音樂"、"恐怖搖擺"、"死亡派"┅┅這些都是人們早期對這種音樂戴上的頭銜,至於"哥特搖滾"這壹名稱,則伴隨著The Cult 、Th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Fields Of Nephilim確立了Goth文化體糸而出觀。 還是讓我們再重新好好看看Goth/ Gothic這個詞語吧。Goth,始於對公元三、四 世紀時侵略羅馬帝國的日爾曼/野蠻人之民族的稱呼;而由Goth衍生而出的Gothic ,原用於哥特教堂建築上。它不僅是十二至十五世紀統治著西歐建壇的主流建築 風格,在西方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壹席之地,更是當時教會統治下的中世紀"黑暗時代"(Dark Age)的代名詞。枝幹挺拔的外形充滿了升騰的動勢,而教堂內部 *** 著近似框架式的結構構件,筋骨嶙岣,窗子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面積,幾乎 沒有墻面,雕刻、壁畫之類無所附麗,極其峻峭冷清的內部空間被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渲染得五色繽紛、光奪眼目∶這壹切都體觀著教會否定物質世界,宣揚"純潔的 "精神生活的神秘主義論說教。德國的科隆主教堂,正是這種棄絕塵寰的宗教情緒的極致結晶。 而十八世紀初,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哥特文學,這種充滿奇異幻想的文學風格,更席卷至歐洲的文學體系內,同時亦默化了現今的文學思想及音樂的秩序。最後,作為壹種完整的文化體糸的最終成形,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哥特黑暗文化被正式納入音樂的範疇內,而這次,它借用了更詭秘更激進的精神面貌與人們會面。哥特文化運動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並以壹種間斷跳躍的方式在各種藝術文化領域中植根生長,最後以哥特音樂的爆發標誌著這壹運動的完成,這與其他文化運動,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現代主義運動等的特征及過程毫不相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在漫長的歲月裏,幾近枯竭的哥特基因仍能保存下來,並分別在不同領域萌芽生長?這應該與西方人類的社會心理結構與社會文化結構的構成與演進有著莫大的關系。但我們無法以短短數言便解開這壹巨大謎團, 畢竟,這只是篇關於哥特搖滾的小文。 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壹派邪教降臨大地般。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吸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上百花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剌激視覺體驗。 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壹族的專利。哥特仿佛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壹面。哥特中的經典 ,是Specimen的絕對異端形象,可惜Specimen只是壹個"形象樂團",於音樂上並 未留下太大貢獻。當然,還有Peter Murphy(Bauhaus)的瘦弱病氣,Daniel Ash (Bauhaus)的箭豬式發型加魚網裝,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妖魅誇張眼線,Ian McCulloch(Echo & The Bunnymen)的巨型黑發大風衣,這些全都是對整個哥特文化的視覺詮釋。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 們可以細味到壹些涉及宗教、 *** 、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 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壹環,Gothic 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壹切都是那麽神秘。 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承繼自Joy 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後哥特朝代仍無法被擺脫。那些抑壓著低沈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沈重如郁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沈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壹張張蒼白的面孔∶當妳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妳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麽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 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 在薈薈眾多哥特王朝的黑石聖像中,不可不提的是以下三支最具哥特黑色氣味 的樂團∶Bauhaus,The Sisters Of Mercy以及The Birthday Party。追溯哥特搖滾的根源,來白英國Northingham市的Bauhaus絕對可稱得上是Gothic Rock的鼻祖。這個最初名為The Craze,後來又壹度更名作Bauhaus 1919的哥特之皇的音樂,永遠與黑色和死亡緊緊纏繞著,在他們的音樂裏包含了所有哥特元素的原型。更重要的是,Bauhaus成員的藝術學院背景,驅使他們把戲劇及表演 藝術的元素,融入樂隊的音樂概念及現場演出之中。而Bauhaus這壹名字,正來自於1919年成立於德國魏瑪的國立威瑪建築學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Weimar,簡稱包浩斯Bauhaus)--壹所對現代建築藝術、工業設計以及工業美學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建築學校,同時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發源地。(再壹次的,哥特這壹詞語將音樂與建築領域溝通起來。) 1979年,組建已兩年的Bauhaus推出了首張單曲"Bela Lugosi's Dead",壹首色調陰森,長達9分鐘的實驗性傑作,並舉行了壹場伴隨著黑暗燈光從及幹冰煙霧的神秘現場演出,正式升起了哥特王國的國旗。在存在的六年中,Bauhaus在親手建造的哥特王國中豎立起五座黑色大理石界碑--1980年的<In That Flat Field>,1981年的<Mask>,1982年的<The Sky's Gone Out>和<Press The Eject And Hand Me The Tape>,1983年的 。主音歌手Peter Murphy混合著David Bowie及Iggy Pop的神經質病態造型,RockMusic 汲取自朋克音樂的演奏手法,旋律化且沈實搶耳的低音吉它,還有黑暗如哥特恐 怖小說的景象,Bauhaus標誌著壹個低調次文化的真正誕生。 斷裂之後的Bauhaus,並沒有像內陸河壹般蒸發消失於幹涸的沙漠地面,他們是壹條條洶湧的地底暗流,仍不斷地拓展著這黑色王國的邊界。Peter Murphy與藝 術搖滾樂團Japan的貝司手Mick Karn組成新樂隊Dali's Car,於1984年發表了 壹張專輯,但不久後兩人就分道揚鑣了。(其實在Bauhaus的音樂 中,已潛藏著絲絲藝術搖滾的氣味,而過去他們也與別的藝術搖滾樂手合作過,如1981年時他們曾聯同David Bowie錄制了壹首經典之作"Ziggy Stardust"。) 而今Peter已轉至美國作個人發展,透過他的個人專輯,我們不難發現Peter已適應了美國的文化環境,並壹步步地柔化了過去他所特具的那種邪異病態氣質。 1983年夏天,吉它手Daniel Ash和鼓手Kevin Haskins在Bauhaus剛剛解散後就馬上和新增的貝司手Glenn Campling組建了三人先鋒實驗組合Tones On Tail。 如果說Bauhaus最吸引樂迷的是他們現場表演的瘋狂魔力,那Tones On Tail則完 全是以壹種謹慎的演出與理性的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1985年聖誕,Bauhaus的原貝司手David Jay聯絡了舊戰友Daniel Ash組建了Love And Rockets,而鼓手Kevin Haskins也隨後駕到,這也同時宣告了T.O.T.的解散。L.A.R.這支由除 Peter Murphy以外的Bauhaus殘余力量構成的樂隊,1986年甫壹組成便創作了兩張唱片和EP。而後又以1987年的和1989年的兩張光芒四射的專輯,宣告了L.A.R.地下生涯的結束。1994年,壹張標誌著L.A.R.新生命到來的<ot Trip To Heaven>又告誕生,在這張作品裏,L.A.R.的探索之路開始邁向 太空領域,電子音效的大量捕捉使他們的音樂歷程又跨入壹個新階段。1996年3 月,L.A.R.發表了十年來的第六張專輯,令人詫異地回歸到傳統 英倫吉它曲式上去。而吉它手Daniel Ash除了在T.O.T.和L.A.R.中辛勤勞作之外,也不忘同時開展個人事業。他在1991年和1992年發表了、<Foolish Thing Desire>這兩張個人作品。1989年的、1992年的 Peace∶The Final Concert>和1998年的這三張精選現場專輯,再度勾起人們對Bauhaus這壹消散以久的神話的緬懷。1998年,哥特樂迷們值得歡呼慶祝的壹年。這不僅指Peter Murphy又推出壹張EP, 而L.A.R.也錄制了他們的新專輯。解散十五年的Bauhaus更在這年以原裝 陣容重組,發表了專輯,並舉行了壹次巡回演出。昔日哥特王國的神 君再次君臨大地。 哥特教父The Sisters Of Mercy,是與Bauhaus齊名的另壹支重要哥特樂隊。 而The Mission則是T.S.O.M.的壹支分支樂隊。當Rolling Stone的Keith在電視采訪中大叫著"這個世界上最無聊的就是disco裏的鼓機!我最討厭的就是鼓機!"並在無數觀眾的面前用吉它砸碎了壹臺鼓機時,利茲市壹個熱愛漢語的小青年在自已租的壹家藥店地下室裏裝起了壹套鼓機,日後當Andrew Eldritch這位" 哥特教父"回憶起1980年的這個開端時,帶點嘲諷地悅∶"我依然沒有學會打鼓,但至少我是城裏唯壹壹個信得過的鼓手。"借助鼓機的幫忙,四個人就拉起壹支樂隊,成員包括Eldritch這位主唱和"鼓手",吉它手Gary Marx,隊中的另壹靈魂人物,第二吉它手Benn Gunn,貝司手Craig Adams,他的貝司演奏和鼓機壹起決定著音樂的色彩。當時樂隊名為Doktor Avanlanche,他們的首張單曲"The Damage Done",反映出樂隊模糊而不確定的風格方向,這並不奇怪,Gary的至愛是曼切斯特傳奇樂隊The Fall,Andrew則是Pere Ubu的樂迷,而 Craig迷戀的卻是Hawkwind和Motorhead,不過這張單曲也反映了樂隊潛在的才賦與整體性的壹面,畢竟,他們都深愛著The Stooges和Suicide。在81年,Andrew成立了個人專屬的獨立唱片公司Merciful Release,並從壹宗修道院藏屍案中得到靈感,將樂隊更名為The Sisters Of Mercy,從此他的哥特靈感也不斷湧現而出。 83年的EP,無疑是他們真正成熟和接近完美的壹次演出,同名單曲是他們打進英國獨立排行榜的首張作品,它和 "Floorshow"壹起確定了T.S.O.M.早期音樂風格,詭異不安的鼓機節奏營造出壹片稀薄但堅硬的黑色背景,略帶異域 色彩的吉它聲響急速地穿插於Andrew亳無表情的演唱和沈厚壓抑的貝司音效支撐起的空間裏。7分11秒的純鼓機作品 "Phantom",用直擊心臟的冷硬音色將樂手與聽者***同沈沒在迷幻而恐懼的幽靈之海底。令人真正不寒而栗的,是他們的絕對的冷靜, The Birthday Party這支黑暗暴力哥特的代表樂隊,已有專文加以介紹,這 裏主要對T.B.P.解散後的分支家族進行描述。 在T.B.P.於1983年解散後,樂隊的兩大分支--以"哥特之王"Nick Cave為首的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和T.B.P.吉它手Rowland S. Howard的Crime & The City Solution便被Mute公司吸納至旗下,後朋克與哥德異色亦從此進駐這間著名獨立音樂廠牌。而T.B.P.遺種亦從此紮根發芽,遊離於著名 德國工業噪音霸主Einsturzende Neubauten和The Bad Seeds的Blixa Bar geld,從Magazine走進The Bad Seeds又走出來的Barry Adamson,從Crime & The City Solution走出來有Simon Bonney及分支This Immortal Souls,還有橫跨兩支樂隊的T.B.P.前吉它手、鼓手Mick Harvey,以及在T.B.P.時已扯上關系的女歌手Anita Lane,乃至由Barry Adamson發掘出來的Miranda Sex Garden┅┅這是壹棵不可小視的家族樹。 Nick Cave這位"哥特之王",從早年的異類狂魔形象,到今日悲天憫人的播愛者,他壹直都是人們最熟悉的哥特形象代言人。Nick十五年來在黑色大地上留下的這串深深的腳印,證明了他永遠都是我們緊緊追隨的哥特君王。而在T.B.P.家族中活動面最廣的,則應該是Mick Harvey。從The Boys Next Door自The Birthday Party到The Bad Seeds,Mick壹直是 Nick最親密的戰友。而他不僅在上述這幾支樂隊及Crime & The City Solution這些T.B.P.家族樂隊中擔任過重要角色,也壹直與和Anita Lane,PJ Harvey,Serge Gain *** ourg等著名樂手有著緊密合作關系。不要以為Mick只是 在配角的位置上工作,在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專輯<My Trial>制作過程中,由於Barry Adamson的中途離去和鼓手Thomas Mydler折斷了手臂,他基本上負責了全部的編曲和樂器演奏,包括了吉它、鼓、節奏吉它、鋼琴、口琴、貝司、木琴和鐘琴,而<My Trial>也被許多人認為是The Bad Seeds最出色的壹張專輯。之後Mick又為數部歐洲電影及電視劇負責配樂,並結集發表了兩張 個人專輯,繼續將T.B.P.的暴力美學傾向往縱深發展。而之後他與其它藝人的不斷合作中,我們不難看出Mick在音樂上超常的彈性,及至最近他與法國前輩Serge Gain *** ourg合作的<Man>中,在陰郁灰暗的哥特核心之外的,竟是美妙得近似perfect pop的音樂編排。現在的Mick,則更有意向Techno界進軍。 還有不可不提的Barry Adams on,低調的視覺-聲響藝術者。自1988年他與Nick Cave & The Bad Seeds分道揚鑣之後,自1989年他的笫壹張單曲"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開始,Barry的音樂創作便壹直滲透著壹股濃黑的折衷主義實驗味道。1989年他的首張專輯,以虛構的電影畫面為基礎,而專輯的副標題正是"Music To A Film That Never Was",通過豐富的想像力和對各種音樂素材非凡的融合力,Barry撰寫著他心目中的電影配樂。在1991年的電 影制作中,給了他壹次為真實存在的電影創作配樂的機會∶由偵探 緊張類型影片配樂,以至電子氣氛、公路電影音樂、巴西爵士樂壹應俱全。在真實的影像天地中馳騁過後,Barry再回到自已的電影世界中。這壹次,他甚至 全力去營造壹個暴力電影的音樂世界,帶著暴力虐殺淒美的,於1992年誕生。在這張專輯中,著重配樂色彩的取向,富戲劇性的重復,人聲廣播對白的插入,Barry試驗著不同音樂風格混進黑色元素的可能性,早在當時便發展完成壹種通合於今天因由暴力美學引發的音樂氣候,他當時的合作夥伴 ,則是著名美國地下樂隊Dinosaur Jr.的主唱J Mascis。而1993年的六曲EP 專集內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壹貫本色的HRockMusic 懷舊色彩與舞拍融合的偵探片音樂程式之外,在重唱Serge Gain *** ourg的壹曲 "Je Taime┅Moi Non Puls"中Barry更用上當時仍十分"另類"的Trip Hop架構。至於Barry的新作,1996年的,從標題上即可看出 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著名悲劇人物-- *** 的俄狄浦斯(Oedipus)。正反雙方,專輯題目已有相互矛盾的意識,邪道與衛道,壓抑與釋放,從社會結構到個體自我。不甘寂寞的Barry這次邀來大批樂人與他壹同建構這個沈郁的聲色世界,除老朋友Nick Cave和同道中人前The Associates的主唱Billy McKenzie之外 ,還有Trip Hop界三巨頭之壹的Massive Attack三人,更有Pulp主音歌手Jarvis Cocker,甚至還翻玩了壹首Miles Davis的經典作"Miles"。這是Barry最迷離的壹部充滿黑色調子的空中電影。 提起哥特文化形象,自然還有Batcave,當時這所夜店中,聚集的是壹群極端標奇立異的黑暗分子,曾經是八十年代後朋克/哥特文化的焦點所在。上文所提及的經典哥特"形象樂團" Specimen,正是出身自Batcave夜店;而另壹支發跡於Batcave的樂團Alien Sex Fiend,如病態版Alice Cooper的喪屍造型,音樂風格則被形容為"電子Bauhaus",在把死亡裝扮推至最極端之余,更能在音樂 上突破常規,創造出壹種即興而癲狂的電子低調音樂,開De/Vision、Rain On Bamboo、Wolfshbeim壹派EBM音樂之先河。而Batcave也成為黑暗舞池文化的發源地。 像壹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占,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裏面,追逐著壹種活著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壹貫本色的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裏,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裏的次文化,其 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壹種生活方式,壹種生活的態度,壹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來到這個模糊的九十年代,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Dark-Wave)運動 中,在死亡民謠(Death Folk)、後工業噪音(Post-Industrial)、陰暗氛圍音樂(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 ,我們仍欣然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 尼采在他的第壹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征來說明藝術的起源、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日神精神沈湎於外觀的幻覺,反對追究本體,酒神精神卻要破除外在直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融合。前者用美的面紗遮蓋人生的悲劇面目,後者揭開面紗,直視人生悲劇。前者教人不放棄人生的歡樂,後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執著人生,後者超脫人生。前者迷戀瞬時,後者向往永恒。在藝術中,建築是完全的日神藝術,而音樂則是純粹的酒神藝術。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的這兩種決裂對立的精神本能 在西方人類個體的心理超我層面中的同時存在狀態,是西方民族與東方民族在社會心理結構上的最根本差異,也是那陰郁的哥特基因能壹直在西方社會心理 最底層潛伏的原因。只憧得"中庸"和"天人合壹"的東方人,也許永遠也體會不到酒神狀態中那植根於人的至深本能的壹種具有形而上深度的悲劇性情緒。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 *** ,這就是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 "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我已建造殿宇,作妳的居所,妳永遠的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