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字繁體:極
極(拼音:jí)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 。極和它的繁體極原是音義都不同的兩個字,繁體極始見於秦代篆書,形聲兼會意字,從木亟聲,亟兼表義。本義指房屋的正梁,又叫脊檁,是最高處的檁。
極(極)由此有最高處的意義。引申指程度最高的,如極品極佳。轉指最頂端的,北極、南極,指地球的南北兩端。簡體極始見於春秋《石鼓文》,形聲字,從木及聲,《說文解字》解釋為放在驢背上用以載物的馱架,後成為極的簡化字。
極(極)由本義引申為引申義為最高的、達到極點的,作形容詞,壹般在句子中做定語或補語。如極刑,就是最嚴厲的刑法,即死刑。又虛化為副詞,在句子中做狀語。如:窮兇極惡。
漢字的演變過程:
1、上古時期——漢字雛形
漢字成系統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倉頡造字,相傳倉頡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應該是將經過漫長歲月演變的圖形符號加以收集整理,最後再加以規範化與系統化。
2、商朝時期——甲骨文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甲骨文指的就是商朝時期刻在龜殼獸骨上的漢字,又稱契文。這些流傳下來的文字在當時主要是用於占蔔和記事。
3、周朝時期——金文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以及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將文字刻於金屬器皿上,可能周朝人認為將文字刻在甲骨上並不十分雅觀,並且當時青銅器大量出現,青銅器也常用作祭祀先祖的器物,金屬開始成為文字的載體,但同時還會有文字被刻在甲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