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下“挾書令”,藏有儒家經典者治罪,因此在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
今文經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至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儒家思想言論這個禁區開始松動。從這時起,到文帝時期,壹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們因找不到書籍,就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文本和解釋記錄下來,這樣的經典就是所謂的“今文經”,釋文謂之傳。文帝時,開始設置經學博上,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從此,今文經學得到廣泛的傳播。
今文經來自老儒的記憶,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於是出現了壹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壹些學術流派。宜帝時,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壹家,《春秋》有二家,***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為十四博士。
古文經
古文經是用秦統壹以前的篆書抄寫的經典。秦在焚書時,人們將這樣的經典和其它壹些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由於拆除老房,相繼發現了壹些古書。武帝時,下令獻書。成帝時,設官負責收集古書,並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今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39篇,《書》多16篇。《毛詩》和《左氏春秋》等則為今文經所不載。這些新發現的經典就叫做“古文經”。
劉歆對於古文經很贊賞,建議在太學立學宮,但卻遭到今文經學博士們的激烈反對。劉歆批評這些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可是由於執政大臣也反對,劉散的建議未被采納。平帝時,王莽專權,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制”,就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又被取消。
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古文經中固然有些內容是經過兩漢學者竄改或增加者;但總的說來,古文經學家是按字的形、音、義解經,極力恢復經的本義,不作任意發揮。於是形成了系統的訓話方法。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註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贊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了今、古文經的鬥爭。賈逵的學生許慎為了反對今文經學派根據隸書經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用了22年的時間,寫成《說文解字》壹書,收小篆9353個,收古文(戰國文字)、籀(zh騯宙,西周、春秋文字)文1163個為重文:每個字標明字形,註出讀音,推究字義,全書分為540部,全部解說不過13萬3千多字,簡明扼要。是我國最早的壹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字典。 兩漢時期,哲學的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西漢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東漢前期的王充。
唯心主義
董仲舒是今文經學派的《公羊》學家。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壹書中。他反對天道自然觀,進壹步發展了先秦的“天人同壹”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說。他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他又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是法則、規律,這裏借為封建制度。由此看來,董仲舒的宇宙觀是唯心主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
唯物主義
王充出身於“細族孤門”,曾做過州郡小吏,大部分時間以教學為生。他著《論衡》壹書,計85篇(今存84篇),20多萬言。
他認為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未分,混沌為壹。及其分離,輕者為天,濁者為地。”人和禽獸也是由元氣演化而來。他認為元氣是壹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他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有神論,發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觀。他說:“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又說:“人之死,猶火之滅也。”他認為鬼只是人們的壹種幻覺。
王充的論證方法是“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是比較科學的。但由於當時自然科學不甚發達,引作論據的事物有些不真實,因此做出的結論也難免有錯誤。他在對社會問題或歷史人物評述時,往往歸之於命,這是唯心主義。 兩漢時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都是在東漢時期開始流傳的。
道教
道教是由黃老學說與巫術結合而形成的。東漢順帝時,瑯邪人宮崇向朝廷獻其師於吉所得《太平清領書》170卷。這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今存的《太平經》殘本基本上保存了這部經典的面貌。
東漢末年,道教分為三大支派,壹支為太平道,以張角為教主,在黃河南北傳教,另壹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鬥米道,以張修和張魯為教主,在漢中、巴蜀壹帶傳教;第三支以於吉(與上同名)為教主,在長江下遊傳教。三派的信徒多為貧苦農民,這些信徒的多數成為農民大起義的主力。
佛教
佛教是迦毗至印度研究佛學歸來,在洛陽建寺譯經,中國開始有漢譯本佛經。東漢末年,安息(今伊朗)僧人安世高、月氏僧人支讖(chen襯)等相繼來到洛陽,翻譯佛經。漢人嚴浮調從安世高學經,並參與翻譯。從此,佛教教義也在中國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