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中年級語文第壹課時
在語文教學中壹篇課文的教學壹般都分成二到三課時,人們習慣地把接觸新的課文,初讀文本的教學稱為第壹課時。這壹課時,往往要完成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順序等任務。以往我們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引領學生壹步壹步地學習,“填鴨式”的傳授知識,弄得課堂死氣沈沈,學生感到乏味,傳授的知識學生消化了多少老師也不得而知,有時,上課老師因為“細嚼慢咽”的教學而導致拖堂,進而影響學生休息,課後作業反饋的信息也是錯誤百出,讓老師感到失望。長此以往,老師覺得很疲憊,而學生的大腦卻仍停留在接受狀態,不會思考,沒有創新。仔細想想,我們中年級學生所處的狀況:學習上,他們已經具備了壹定的拼音識字,譴詞造句,讀文感悟的能力;心理上,他們也希望具備獨立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既然是壹種品質,壹種能力,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加以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現狀,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種種弊端,引起了我的思考:第壹課時要教什麽?教到什麽程度?怎麽教?這些問題壹直困擾著我。但又無從學習,因為無論是觀摩課,評優課,還是展示課,幾乎沒有人執教第壹課時。而第壹課時在我們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掃清閱讀的障礙,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為第二課時進壹步理解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向我們傳達的心聲做準備,所以上好第壹課時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忽視。第壹課時的重要性引起了我的重視,我專心地投入到“中年級語文第壹課時應該如何上好”的探索與實踐中,通過實踐我有以下感悟: 壹、教師與學生壹起摸索預習方法,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預習,做好課前準備,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預習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步驟,它是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學習新的知識。它可以為我們上課掃清障礙;也可以在初讀感知的情況下使學生發現問題,找到要學的知識點,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知識,又可以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更可貴的是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它體現了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長此以往,使學生初步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同時也讓學生在預習中時時產生壹種成就感,使學生對學習更感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通過我與學生的多次實踐,確定了預習三步法。這個方法既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麽,又要讓他們知道怎麽學,最後還要讓學生檢測出自己學會了什麽。具體方法如下:(壹)讓學生在初讀課文中掃清障礙,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1、在預習中,我提倡學生出聲朗讀,讀準字音。出聲朗讀,我要求學生放開聲音,讀得字正腔圓。動用自己的眼、耳、鼻等多種感官相互協作,相互監督。當讀到不認識的字時,學生壹定要停下來,,不能蒙混過關。如果這個字在生字表中存在,讓學生們對照拼音認讀即可。如果不存在,壹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確定正確讀音,標在課文裏。(這些字往往包括多音字或同壹個字,但口語和書面語讀音不同的字等)然後反反復復地讀帶有生字的句子,使讀準字音落在實處。例如,在《壹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壹課中有壹句話:“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這句話中出現了兩個“血”字,到底讀什麽音呢?通過看生字表和查字典我們知道鮮血中的“血”字是“血液”的意思,應讀成“xuè”,凝固的血中“血”應讀成“xiě”,如果我們不仔細琢磨,不看生字表,可能會草草過關。這樣學習是不實在的。2、教師指導學生科學地記憶字形。中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大,要想把大量的生字寫正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機械地記憶恐怕會事倍功半,所以我們應該科學地記憶生字。首先我們要重視、利用生字表,在生字表中分析字形,做好學習標記,比如:“凱”字,部首是“幾”,除去部首有“6畫”。這些都要標在生字表中,然後還要找出它的形近字,看誰找得多,這樣可以通過對比記憶加深印象,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歸類記憶,結合字義記憶,或編成順口溜記憶。3、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語言環境理解字義。漢字是音、形、義的統壹體,所以學生在讀準字音,記住字形的基礎上,也不能忽視字義的理解。我壹直堅持壹個原則:理解字義壹定要與文本緊密結合,因此在學習生字時,我總會讓學生在預習中把生字所帶的詞畫在課文中,然後結合課文理解生字新詞。這樣壹些名詞、動詞等容易理解的詞就不必查字典浪費時間了。例如:在《小珊迪》壹課中,“珊迪”這兩個字組在壹起就是個名字,我們理解到這點就可以了。《爺爺的蘆笛》壹課中有這樣壹句話:“強風裹挾進來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濕漉漉的。”這句話中的“裹”字,如果脫離語言環境,它是“包,纏”的意思,而結合語言環境就不難理解到它是“卷在裏頭”的意思。這樣學習既降低了難度,節省了時間,又給學生理解文字找到了依據。當然,那些難以理解的字也要讓學生查字典,準確理解它們的意思。字義理解了,我們壹定要讓學生趁熱打鐵,進行組詞練習,以達到會用的效果。 我覺得這種學習方法,恰恰符合漢字本身音形義統壹的規律。使學生知道學習壹個漢字不僅要認識它,會寫它,還要知道它是什麽意思,做到會用它。為了配合學生的預習,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我為學生準備了預習本。本子上設計了這樣幾項練習:1、抄寫生字 2、抄寫新詞及四字詞語 3、形近字組詞 4、多音字組詞 5、查字典,理解字義(每課最多5個)6、課後習題(包括造句、填上合適詞語等)答題練習口頭做即可。通過筆頭作業使學生的預習落到了實處,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匯報了預習的結果。但是這個作業本教師上課前壹定要及時批改,對學生預習中出現的問題了如指掌,以備上課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學習。不至於眉毛胡子壹把抓,沒有重點,浪費時間。上課及時訂正還避免了學生的錯誤概念在頭腦中形成定勢。生字詞的學習,為朗讀課文掃清了障礙,我們就可以鼓勵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最終達到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的目的。(二)讓學生在默讀課文中整體感知主要內容。 每篇課文都有作者的寫作目的,但是如果不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就無法理解他的寫作意圖,所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學階段,我們壹般學習的都是記敘文,寫人記事的居多,也有壹部分寫景狀物的文章。寫人記事文章的主要內容大致是“誰做了壹件什麽事,結果怎樣。”寫景狀物的文章則是“文章描寫了那種景物,這種景物怎麽樣。”按照老師的提示,學生在預習中粗略地感知概括就可以了。例如:《山溝的孩子》這課,學生只要知道“課文主要講了山溝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事”就可以了。《美麗的小興安嶺》學生能概括出“小興安嶺的樹海壹年四季都是美麗的。”也說明他感悟到位了。為了做好這壹步,我首先引領學生認識自然段的重要性,因為段是組成篇的“分子”,如果把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弄明白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為了把我們初讀時理解的每段意思記錄下來,我教給學生隨手“批註”的方法,培養他們“不動筆頭不讀書”的好習慣。批註方法有如下幾點:1、首先我讓學生把壹段話的意思用幾個字概括下來寫在這段話的旁邊,這就是簡單的批註,它不僅使我們壹目了然地了解這段話的主要意思,還為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提供依據。2、在閱讀中,我們還可以把不理解的語句用線畫下來,然後在旁邊提出問題,為上課質疑做準備。3、我告訴學生可以把讀書過程中的理解和感受隨時用簡單的詞句註在旁邊,為上課發言作準備。(三)讓學生在熟讀課文中理清文章思路。在小學階段,我們接觸的壹般都是記敘文,它們布局謀篇的順序或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或是按照不同方面,或是按照時間、地點的變化等等。每篇課文學生讀完後,我都要求他們研究它的寫作順序,找到依據後,再給課文分成幾部分,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二、在預習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有效上好第壹課時。 蘇教版的主編 張慶老師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八字方針,即:倡簡、務本、求實、有度。朱作仁教授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樸實、紮實。這壹觀點給了我很大啟迪。 那麽,如何讓第壹課時上得紮實有效呢?總結如下:(壹)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壹課時剛剛接觸新的課文,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的註意力馬上吸引到課堂上來。我采用了多種導入法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或圖片展示,或故事導入,或激情述說,讓學生在音樂、畫面、故事中走進文本。形式多樣,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撥動他們心靈的琴弦,讓他們激動、震撼。從而主動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例如:我在講《五彩池》這壹課時,壹開課,我首先放了壹組五彩池的圖片,那美麗壯觀的景象壹下子把學生迷住了,同時我再配上優美的音樂,學生聽著動聽的音樂,看著生動的畫面,早已是陶醉其中,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二)讓學生有聲朗讀,學習生字新詞。學習生字新詞是第壹課時的重要任務,我要求學生必須學紮實,那麽教師上課就要抓細抓實,由於生字教學常常面面俱到,所以顯得羅嗦、重復、枯燥無味。為了不機械、呆板地進行教學,我主要采取生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把預習的結果做簡單的匯報,重點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供全體學生進行分析交流,把自己理解記憶的方法講給大家聽,然後老師適時點撥,這樣就顯得重點突出,通過學生的學與教,使學生在學習生字中感興趣,有成就感。中年級在理解詞語方面是重點,我在上課時結合文本引領學生用各種方法理解詞語,例如:拆詞法、換詞法,字字串,或是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等,總之讓學生有法可依。長此以往,學生已經總結出多種解詞方法。還有,中年級學生已經進入了寫鋼筆字的階段,我在上課時總要抽出幾分鐘時間指導學生書寫,使學生提高書寫水平。(三)檢查朗讀,重點指導,讓學生“讀”的腳步要走穩,以往教學,我們常常發現壹篇課文講完了,學生還讀得結結巴巴,壹點感情也沒有。課堂上老師每提出壹個問題,許多學生找不到答案,明顯顯示出對課文內容很生疏。這都是沒把學生的讀落在實處造成的。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失敗的。其實,在第壹課時我們應該紮紮實實地讓學生去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明我們在讀書中就能感悟到課文的主要內容,可見讀書的重要。於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說的就是語文課壹定讓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讀流暢後才能講課。我壹直堅持這壹原則,把讀好課文放在第壹位。為了達到目的,我有時讓學生壹段壹段地讀,有時讓他們把長句斷開讀,有時我領讀、範讀,總之,讀好文章要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突破難點。絕不能急於求成,但最終都要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四)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順序。在預習中,我已讓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因為每個學生對文章的感知不同,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常常會出現很多種答案。我充分為學生創造平等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放開手腳自由發言,闡明理由,使學生的想法形成碰撞。老師適時點撥,水到渠成地找到正確答案。(五)抓住重點,留下懸念。“壹曲終了,余音繞梁”,會引起人們無限遐想,給人以藝術享受,語文第壹課時在結束時,讓學生質疑,啟發學生思考,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例如:我在講《五彩池》這壹課時,學生通過初讀課文知道五彩池各池的水各不相同,同壹色的水從這個池流到那個池顏色就變了,這是什麽原因呢?學到這裏時,我對大家說:“我們暫且拋下這個話題,下節課再討論。”以此引起學生讀書的欲望,為第二課時打下基礎,從而達到課雖下,趣仍濃的效果。三、有效上好第壹課時,使整個教學過程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經過壹個多學期的實踐,我嘗到了甜頭。原來,我總是非常投入地手把手地去教,可學生常常出現倦怠疲勞的反應,發言不踴躍,說話不痛快,課上時間顯得非常緊張。現在由於學生在課前積極地預習,動腦思維,所以課上情緒高漲。壹節課活躍而有趣,內容豐富而充實,氣氛輕松而愉快。學生上完課後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使課堂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看到這種現象,我反思自己過去和現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我感到今天的收獲,其實就是擺正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教師讓他們積極地“動起來”,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