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開月歷,用粉紅色的熒光筆在小暑和立秋的日子做了記號。在小暑前的是梅雨季問候,小暑和立秋之間才是盛夏問候,壹旦過了立秋,就變成殘暑問候了。我很久沒有接到這麽大宗的代筆工作了。”
?
昨天在微信讀書偶然發現了這本書——《山茶文具店》。如果作者署名東野圭吾的話,我會欣欣然把書加入書架的,可惜不是哦!但是沖著三個人分別閱讀30分鐘可以領取7天,就點開來進去了。沒想到內容還是挺吸引人的!
書是以第壹人稱寫的,“我”是壹家幫人代筆的文具店的第12代繼承人,沒錯,就是叫做山茶文具店。他們承接代寫書信賀卡請柬等等業務,用心書寫,真誠為客戶服務,頗受當地人的歡迎。
雨宮家是源自江戶時代、有悠久歷史的代筆人。這個職業在古代被世人稱為“右筆”,專門為達官顯貴和富商大賈代筆。
只不過現在的代筆人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替客戶在紅包袋上署名,寫雕刻在紀念碑上的文章,寫有新生兒與父母名字的命名紙,公司的招牌、經營理念和落款之類的文字,都成為主要的業務內容。
? 無論以前還是現在,對那些代筆人而言,靚字——寫壹手好字當然成為首要條件。由此可見,練好字是多麽重要啊,對普通人來說,最起碼可以成為壹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技。且不說有專家曾斷言,壹手好字在高考中能提升答卷顏值,甚至總分增加30分都不無可能。俗話說“字如其人”,沖著這壹點都應該把字練好。
記得剛開始帶英語課的時候,有壹個叫譚維兵的男孩,寫得壹手清秀的好字,酷似他的模樣。他的作業總是整整齊齊幹幹凈凈的,連壹個墨點都不曾見過。
那時候他是我的課代表,每天按時收發作業本,根本不需要我費神。那兩年我的孩子尚小,媽媽身體不好,心臟病發病頻繁,我家領導又離得遠幫不上忙,多虧大姑和大舅媽她們有空就去給我搭手。偶爾她們實在脫不開身,我就把媽媽托付給隔壁醫院的護士,安頓好媽媽再急急忙忙地帶著閨女去上課。所以,當時有壹個得力的課代表是很讓我感到欣慰的事情。後來,譚維兵上了縣裏的重點高中,聽說最後考進了清華大學。
幾乎每壹屆特別是高三學生,我都會給他們強調handwriting的重要性。可現在的孩子們,有幾個會去考慮那麽長遠,又有多少能堅持練字呢?他們可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未來會怎樣,至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這樣認為的。想起來學生時代的我們,雖然我們經常要為是否豁出去吃壹根兩毛錢的香辣麻花做好半天的思想鬥爭,但是有夢想有追求的日子再怎麽苦,回頭來看都是壹種幸福。
在為理想而奮鬥的日子裏,曾經有壹段時間癡迷於練字,而且還是那種死磕到底的架勢。主要是身邊的幾個好朋友字都寫得飄逸,我暗下決心要趕上他們。妮的字洋洋灑灑,像她的人壹樣精明幹練。群的字,清秀俊逸,頗有壹些男生的氣魄。她在上大學期間給我寫的信,信封上的字有壹種超凡脫俗的既視感,那個信封我沒舍得扔。對此老公壹直“耿耿於懷”,他以為那是個男同學寫的。
那時候比較流行摘抄,我就用壹個華縣的同學臨別贈送的軟皮本來抄寫自己喜歡的名家作品,其中好像有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還有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當時自己還做了多種嘗試 ,用不同的筆不同的字體抄不同的文章。對魯迅的作品,“真的勇士”那壹段,我用水筆(後來的鋼筆) 或者圓珠筆,說起來我都佩服自己,竟然能用圓珠筆寫出了硬筆的鏗鏘有力。《故都的秋》用軟綿綿的筆體,筆畫故意彎彎繞繞,好像自己行走在故都秋天的街頭。
雖說直到最後也沒有練出多高的水平,但好歹是敢於在畢業同學錄上留下自己的“手墨”了!可以說當時的苦練為後來的基本功打下了壹定的基礎。師範期間,大語王老師是個很喜歡較真的老先生,他最在乎的是我們的字寫得是否規範而並非我們當時所崇尚的瀟灑。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的字又變得橫平豎直中規中矩了。
? 大家可能會奇怪,我怎麽還藏著這些稱得上歷史悠久的古董。其實,這都是細心的媽媽把我們姐妹倆的舊物件兒保存下來了。前年因為老家的房子要出租,我們國慶節假期回去收拾屋子的時候翻出來的。不光有筆記本,還有以前的書信,竟然還有壹本手寫的詩集。
這是那天在收拾房間的時候發現的,藏在床頭櫃的抽屜裏。看著這字體第壹反應覺得很熟悉,但確實沒有印象自己寫過這些。媽媽說那是我同學送到家裏去的,她壓根兒就沒告訴我。那到底是誰寫的呢?突然有壹天我醒悟了,應該是某個老友的筆跡。
想想青春年少的我們,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曾經熱烈到遠隔千山萬水也每周壹封信的兩個人,是自己迫於現實的無奈當了逃兵。記得當初在告別之後,於某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在那個鄉村小學的操場上,我含淚焚燒了我們所有的信件,默默祝福遠方的朋友能夠壹切安好。雖然直到現在似乎彼此還是不能坦誠相對,好在朋友們的小日子過得都不錯,我的心裏也還能安然壹些。相信在將來的某壹天,我們相聚時再談起那純真年代,大概只有或濃或淡的甜蜜和絲絲縷縷的溫馨在心間吧……
那個時候,書信似乎是朋友之間唯壹的聯系方式。後來有了單位的固定電話,再後來又有了BP機和直板手機,可隨著朋友們的漸行漸遠,能始終保持聯系的只有那麽幾個了。所幸的是,互聯網的推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我們重新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大大小小的微信群裏面,有的人妙語連珠活躍異常,有的人偶爾出來冒個泡。逢年過節的熱鬧肯定是有的,但終歸還是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麽。
這是今天讀到的章節看到的書友們的評論,可見在這個問題上是英雄所見略同了。有感於鄰邦對手寫和書信這些優秀文化的傳承,特寫此文錄記過往。
註:部分,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