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為 什 麽 熊 等 於 慫 ?

為 什 麽 熊 等 於 慫 ?

在中國文化中,熊壹直都是很強大的動物。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隨便舉幾例。《爾雅 釋獸》:“熊,虎醜,其子狗,絕有力麙。”這段文字在現代生物分類學上看可以說是亂七八糟,但是足見熊在古人眼裏本來就不是弱角色。《左傳 宣公四年》:“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這段語料就是現在已知的對成語“狼子野心”的最早記錄。語料中熊虎豺狼並稱,都是狠物。《史記 五帝本紀第壹》記錄炎、黃大戰(我打賭肯定有人還以為炎帝和黃帝是好朋友呢):“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就是到了後來,無論在官方上還是在民間,熊也是強大的。《西遊記》裏的毫無背景的黑熊怪是被觀音菩薩收去看山的,沒兩下子人家會要它麽?還有“虎背熊腰”這樣的說法,也是由來已久的。《三國演義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介紹孫堅出場:“為首壹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吳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文臺,乃孫武子之後。”不管妳是打過三國殺,還是看過別人打三國殺,都不難知道,這也是個狠角色。其實歷史上斬華雄的正是孫堅。到了現代,還有毛主席“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的詩。等等等等,不勝枚舉。事實上,看到這個問題後我回憶了半天,我想不來任何壹次古人提到熊時不是指強大而是指懦弱的例子。

為了確認是不是我記錯了,我特地查了壹下工具書。湖北辭書出版社和四川辭書出版社合著的《漢語大字典》基本涵蓋了所有古代主流辭書。其中對“熊”的解釋有三條,壹是獸名,二是古州名,三是姓(1992縮印本932頁)。根本沒收表示怯懦的意思。《漢語大詞典》中倒有兩個解釋與此相關:“3.斥罵。 菡子 《泉水邊》,‘他擡起頭看了我壹眼,那眼色才看不起我呢,可是他沒有大聲熊我。’《新華月報》1953年第3期,‘有壹次, 沈 竟把我叫到壹邊,熊了我四個鐘頭。’4.軟弱;無能。《中國民間故事選·智殲邵本良》,‘可他碰上 楊靖宇 將軍就熊了。’ 陳登科 《活人塘》十五,‘人熊被人欺,馬熊被人騎。’”所引用的都是現當代的語料。《漢語大詞典》遴選語料時會盡量找到相關的最早的語料的。由此基本可以得出結論,至少在漢語北方官話中,用“熊”來表示“軟弱無能”的意思,是近現代才發生的事情。

那麽“熊”究竟是怎麽發生了這樣的逆轉呢?這個問題我沒有研究,不敢說回答,只能根據語言的壹般規律給出壹個猜想。我個人猜想,這裏的表示怯懦的“熊”來自方言,跟動物的“熊”只是發音上偶合,記錄這個發音時就借用了“熊”這個字,其實食肉目熊科動物“熊”毫無關系。語言學上看,這是兩個不同的詞,只是因為發音相同,而且在漢字中借用了壹個相同的字來記錄這個發音,所以引發了誤會。類似的例子在中文中多得不勝枚舉。比方說“狼狽”就是壹個連綿詞,舊《辭海》上說它是什麽狽前腿短要搭在狼身上才能走路,還有小學語文參考書說是狼騎在狽的背上合作偷羊(孝敬紅太狼麽?)雲雲,其實都是亂講。這個詞本來有“{足真}{足貝}”等寫法,大概是瘸腿行動不便的意思,跟兩種動物毫無任何關系(據慧琳《壹切經音義》)。再舉個跟動物有關的成語“首鼠兩端”,“首鼠”也是連綿詞,耗子只是無辜躺槍的受冤枉者。至於“熊”這裏具體因為什麽方言躺著中槍,我對方言學壹竅不通,並不了解。我猜想可能是從方言詞語“熊包”衍生而來的,也可能是從《漢語大詞典》的解釋3“斥罵”這個意思衍生而來的。這個有待方家考證了。但不管怎麽說,憑我個人的經驗看,我至少有95%的把握認為,它跟表示動物的“熊”,沒有任何關系。

補充:根據@松平千楓齋 提供的材料,楊琳老師《訓詁方法新探》中談到了這個詞。正如許多網友猜想的那樣,這個詞來自方言中的某個不太文雅的說法。楊老師是小學方面的專家,他的考證應該是很可信的。我現在手頭恰好沒有這本書,明天把相關內容抄下來貼在這裏作為補充。在此對@松平千楓齋 表示感謝。此外感謝@Tin_Oxide 提醒我輸入錯誤。感謝@碼字劍 提醒我原來舉例有錯。原來我在“狼狽”處舉例為“空穴來風”,稱“空穴”是連綿詞(說據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跟“空洞的洞穴”沒有關系。經指正,我重新查了《段註》,確認“空穴”的確是連綿詞,但只是跟“空”無關,合起來還是表示“洞穴”的意思的。這壹處是我記錯了。為了例子的生動性,現撤換該例子,另換為“狼狽”壹例。再次對以上諸位表示感謝。

再補充標準答案。楊琳老師《訓詁方法新探》中確實對此問題給出了標答,感謝松平千楓齋。以下為引文,據商務印書館2011版,123頁,有刪節。以下這段文字的版權不屬於我,如需引用請務必註明出處。大括號是打不出來的字的各部分。中括號裏的內容是我加的。

“熊”有軟弱無能的意思。陳登科《活人塘》十五:“人熊被人欺,馬熊被人騎。”罵人話有“熊包”、“熊樣”。熊在漢語中自古以來是勇猛的象征。如《尚書·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漢陳琳《武軍賦》:“沖鉤競進,熊虎爭先。”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老元帥!我有熊心豹膽,怎敢掩藏著趙氏孤兒?”怎麽會有軟弱的意思呢?有些人認為是“倯”的借字。[原註:參見許寶華、宮田壹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第4914頁],此說不可信。[按:以下從語言學角度論證其為何不可信,略。]我們認為其本字應該是“{屍從}”(字亦作“{骨泉}”),本義指精液,精液有膿軟的特點,故用來罵人軟弱,正如也用“膿包”罵人軟弱壹樣。《西遊記》第四回:“猴王笑道:‘膿包,膿包!我已饒了妳,妳快去報信,快去報信!’”“熊”在有些方言中也用於指精液(如吳方言)[原註:參見《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971頁],這進壹步表明其軟弱無能義是精液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