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求蒲松齡《葉生》翻譯

求蒲松齡《葉生》翻譯

《葉生》白話釋義:

河南淮陽有個姓葉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詞賦,在當時首屈壹指;但是命運不濟,始終未能考中舉人。

恰巧關東的丁乘鶴,來擔任淮陽縣令。他見到葉生的文章,認為不同尋常,便召葉生來談話,結果非常高興,便讓葉生在官府讀書,並資助他學習費用;還時常拿錢糧救濟他家。到了開科考試的時候,丁公在學使面前稱贊葉生,使他得了科是第壹名。丁公對葉生的前途寄予極大的希望。鄉試考完,丁公要葉生的文稿來閱讀,拍案叫好。

沒料想時運限人,文章雖好命不佳,發榜後,葉生仍舊名落孫山。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感到辜負了丁公的期望,很慚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聽說,召他來勸慰了壹番,葉生淚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約好等自己三年任滿進京,帶著他壹起北上。葉生非常感激。辭別丁公回家,從此閉門不出。

沒過多久,葉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經常送東西慰問他;可是葉生服用了壹百多副藥,根本不見效。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職,將要離任回鄉。他給葉生寫了封信,大致意思說:“我東歸的日期已經定了,所以遲遲不走的原因,是為了等待您。

您若早晨來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信被送到了病床上,葉生看著信哭得非常傷心,他讓送信人捎話給丁公說:“我的病很重,很難立即痊愈,請先動身吧。”送信人回去如實說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著他。

過了幾天,看門的人忽然通報說葉生來了。丁公大喜,迎上前來慰問他。葉生說:“因為小人的病,有勞先生您久等,心裏怎麽也不安寧。今天有幸可以跟隨在您身邊了。”丁公於是整理行裝趕早上路。

丁公回到家,讓兒子拜葉生為師,並讓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壹起。丁公子名叫再昌,當時十六歲,還不能寫文章。但是卻特別聰慧,文章看上兩三遍,就不會再忘記。過了壹年,公子便能落筆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於是他進了縣學成為秀才,葉生把自己過去考舉人的範文習作,全部抄下來教公子誦讀。結果鄉試出的七個題目,都在準備的習作中,無壹脫漏,公子考了個第二名。

壹天,丁公對葉生說:“您拿出自己學問的剩余部分,就使我的兒子成了名。然而您這賢才卻被長期埋沒,有什麽辦法呢!”葉生說:“這恐怕是命中註定的吧。不過能托您家的福為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淪落,不是因為文章低劣,我的心願也就足了。

況且讀書之人能得壹知己,也沒什麽遺憾了。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拋掉秀才衣裳,才說是發跡走運呢!”丁公認為葉生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了參加歲試,便勸他回家。葉生聽說後臉上現出了淒慘不樂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強讓他走,就叮囑公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壹定要為葉生稍納個監生。

丁公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時帶著葉生,並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與他早晚在壹起。過了壹年,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於考中了舉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務,他就對葉生說:“此去離您的家鄉不遠。先生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該何等令人高興。”葉生也很喜悅。他們擇定吉日上路。到了淮陽縣界,丁公子派仆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了家。

葉生到家下車,看見自己的門戶很蕭條,心裏非常難過。他慢慢地走到院子裏。妻子正好拿著簸箕從屋裏出來,猛然看到葉生,嚇得扔了簸箕就走。葉生淒慘地說:“我現 在已經中了舉人了。才三四年不見,怎麽竟不認識我了?”妻子站在遠處對他說:“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麽又說顯貴了呢?之所以壹直停放著您的棺木沒有埋葬,是因為家裏貧窮和兒子太小的緣故。如今兒子阿大已經成人,正要選擇墓地為您安葬。請不要作怪來驚嚇活人。”

葉生聽完這些話,顯得非常傷感和懊惱。他慢慢進了屋,見自已的棺材還停放在那裏,便壹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妻子驚恐地看了看,只見葉生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她悲痛極了,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地大哭起來。兒子從學堂中回來,看見門前拴著馬車。他問明趕車人的來歷,嚇得急忙跑去告訴母親。母親便流著眼淚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兒子。娘倆又仔細詢問了護送葉生的仆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仆人返回,如實報告了主人。丁公子聽說,淚水浸濕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著馬車哭奔到葉生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葉生。又送了很多錢財給葉生的兒子,並為他請了老師教讀。後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異史氏說:魂魄跟從知己,竟然會忘記自己已經死了?聽說的人都表示懷疑,我卻深信不疑。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隨;親密的友誼,縱使千裏亦可與好友夢中相會。又何況應舉文章是我輩讀書人精心結撰繕寫;它是否能遇真賞,正決定著我們命運的窮通呢!嘆息啊!命運不蹇,時運不濟。經歷之處,總難遇合,只能空自對影愁嘆;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憐。可嘆窮厄困頓,招致勢利小人的嘲侮。

多次落榜的人,從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譏貶得毫無是處;壹旦名落孫山,則文章到處都是瑕疵。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獻和氏璧的卞和和妳啊;舉世賢愚倒置,能慧眼識人的伯樂如今又在哪裏?當道無愛才之人,不值得指望!反側展望,可嘆四海茫茫,竟無以容身之所。人生在世上,只有閉著眼睛走著路,任憑造物主的安排而已。天下才華不凡卻如葉生那樣淪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顧,天下哪裏會再有壹個丁令威出現,讓人生死跟隨他呢?唉!

原文:

淮陽葉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會關東丁乘鶴,來令是邑。見其文,奇之。召與語,大悅。值科試,公遊揚於學使,遂領冠軍。公期望綦切。闈後,索文讀之,擊節稱嘆。

不意時數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鎩羽。生嗒喪而歸,愧負知己,形銷骨立,癡若木偶。公憐之,相期考滿入都,攜與俱北。生甚感佩,辭而歸,杜門不出。無何,寢疾。公遺問不絕;而服藥百裹,殊罔所效。

公適以忤上官免,將解任去。函致生,其略雲:“仆東歸有日;所以遲遲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則仆夕發矣。”生持書啜泣,寄語來使:“疾革難遽瘥,請先發。”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數日?,門者忽通葉生至。公喜,逆而問之。生日:“以犬馬病,勞夫子久待,萬慮不寧。今幸可從杖履。”公乃束裝戒旦。抵裏,命子師事生,夙夜與俱。公子名再昌,時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絕慧,居之期歲,便能落筆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亞魁。公以其久客,恐誤歲試,勸令歸省。慘然不樂。公不忍強,囑公子至都為之納粟。公子又捷南宮,授部中主政。攜生赴監,與***晨夕。逾歲,生入北闈,竟領鄉薦。會公子差南河典務,因謂生日:“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錦還為快。”?生亦喜。

歸見門戶蕭條,意甚悲惻。逡巡至庭中,妻攜簸具以出,見生,擲具駭走。妻遙謂曰:“君死已久,何復言貴?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異嚇生人。”生聞之,憮然惆悵。逡巡入室,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妻驚視之,大慟,抱衣悲哭。公子聞之,涕墮垂膺。即命駕哭諸其室出橐營喪葬以孝廉禮又厚遺其子為延師教讀言於學使逾年遊泮。

異史氏曰:“魂從知己,竟忘死耶?聞者疑之,余深信焉。嗟乎!遇合難期,遭逢不偶。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天下之昂藏淪落如葉生其人者,亦復不少,顧安得令威復來,而生死從之也哉?噫!”?

此文出自清代蒲松齡所著的《聊齋誌異》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壹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壹個故事代替茶錢。借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誌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壹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誌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誌異》的寫作歷時四十余年,傾註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文章簡介:

《聊齋誌異》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壹是愛情故事,占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