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錢幣眾多,價值混亂,私鑄盛行。北齊天寶四年(553),仍以董安五銖為主錢,其他錢幣雜用。北齊的文宣帝高陽想結束這種局面,於是開始鑄造新幣。不過這錢並沒有用他的年號,而是取名為“昌平五銖”。原來這筆錢是當時囤積糧食的倉庫借的,以“經常平倉”為名。常平起源於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實行的平準,即政府在豐年收購糧食儲存以避免傷害農民,在歉年出售儲存的糧食以穩定糧價。漢代以後,這些職位經常被關閉和丟棄。晉武帝四年(268年),定期封倉,富則富,儉則儉。高楊為自己的硬幣取了“昌平”的名字,即他希望它與昌平壹樣具有規範市場的意義。
錢為青銅,直徑2.4厘米至2.5厘米,重3.5克至4.2克,因幣值高,後期私鑄嚴重,有紅熟、綠熟、細眉等名稱;齊後期有鉛錫混合的薄錢。從古至今,還有壹種小錢可以背四決,還有幾種小錢是累贏的。
《長平五包》采用了當時的銅母模疊鑄工藝,鑄造精良,人物流暢美觀,布局均勻,玉筷的錢文結構對稱,筆畫圓潤。“平”字是中國錢幣史上最精美的錢幣之壹,其橫面和橫面穿過郭,其設計和鑄造極為精美。所以,錢被稱為“常平”,意思是“平安常在”。許多收藏家認為它有吉祥的含義,經常把它作為護身符隨身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