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字是單壹結構,偏旁部首是鳥。
鳥,漢語常用字,讀作niǎo或者diǎo,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長尾飛禽,後引申為能飛的昆蟲、地名等。
字源演變:
鳥,象形字。“鳥”字商代甲骨文壹般作有喙、首、身、羽、足之形,體態各異,難以全部列出,僅舉有代表性數例。需要指出的是,古初鳥、隹同字,形音(並為舌音)義並近,後乃分化為二。故鳥例中有的字與“隹”無別;形聲字的形旁從鳥從隹並見。春秋時開始脫離象形性,向筆畫方向發展。
戰國時字形頗亂鳥形已被切割作幾部分,像《汗簡》、《四聲韻》所出,很難分析。《說文》據象形原則用圓轉的線條規畫出壹個簡約的鳥形輪廓隸書“鳥”變形較大,誤將篆文字形中的尾羽與鳥爪合寫成“灬”導致羽、爪的形象消失楷書作“鳥”(繁體)是個記號字,簡化作“鳥”簡體來自草書是草書鳥的楷化。
組詞:
1、鳥語花香[niǎoyǔhuāxiāng]形容景色優美。
2、小鳥[xiǎoniǎo]小鳥是由北京天寰新宇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發行的歌曲。
3、飛鳥[fēiniǎo]指在空中飛翔的鳥。
4、烏鳥私情[wūniǎosīqíng]烏鳥:烏鴉。傳說小烏鴉長大後,能銜食餵養老烏鴉。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也作“烏鳥之情”。
5、啄木鳥[zhuómùniǎo]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鳥類的通稱。它是常見的留鳥,在中國分布較廣的種類有綠啄木鳥和斑啄木鳥。
6、鴕鳥[tuóniǎo]動物名。鳥綱駝鳥目駝鳥科,是現代鳥類中最大的鳥,高可達三公尺。頸長頭小,翼短不能高飛,腿長善走。以葉子、種子、果實為食。產於非洲、亞洲、美洲。也作「駝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