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壹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壹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壹般
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事情。
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
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
“再啟”字樣。
結語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壹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壹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裏不妨臚列若幹,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壹壹細說。
恕不壹壹。
2. 文言書信格式稱謂後附提稱語,用於文言書信,如,運使學士閣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虹生十四兄親家年大人情右(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臺鑒、母氏慈鑒、賢弟如晤,等。
現將常見提稱語列表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後來書信中多用於同輩之間。 膝下 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時常依於父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 垂鑒 賜鑒 鈞鑒 尊鑒 臺鑒 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
用作書信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
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以鉤陶喻國政,後稱宦官多冠以鉤宇。
垂鑒、賜鑒、鈞鑒,多用於對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鑒,可用於尊長,也可用乎輩。
臺鑒適用較廣,“臺”有“高”義,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 勛鑒 道鑒 大鑒 英鑒 偉鑒 雅鑒 惠鑒 對身居高佼、有功勛業績者,可用“勛鑒”。
對道德君子、望重學者,可稱“道鑒”。大、英、偉、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義,宜用於友朋往來書信。
“惠鑒”,就是賞閱的意思,但語意分量較“賜鑒”為輕,適用於壹般書信,師長對已獨立的後輩學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鑒 愛鑒 雙鑒 芳鑒 致母親,可稱“慈鑒”。
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鑒”。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
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鑒”。禮鑒 給居喪者信,用“禮鑒”。
如,愛國之士李公撲遇害後,周恩來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 公鑒 ***鑒 同鑒 用於致團體或多人的信函,可於所列人名之後,書“諸先生***鑒”等。
道席 講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為學生對師長的尊稱。
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者的敬稱,但用於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不必有師生關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
覽閱知悉 壹般用於長對幼、前輩對晚輩的稱呼之後。 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
啟辭理應屬於信件正文的壹部分,由於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壹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信中還常可以看到,所以將此單獨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如: 敬稟者 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於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跪稟者 義同“敬稟者”,用於子孫對尊長。 即稟者 同上。
敬啟者 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寫的內容。既可用於同輩,也可用於下對上。
謹啟者 謹,是謹慎、鄭重的意思。用於同輩。
徑啟者 徑,這裏是直截了當的意思,壹般公私書函通用。 拜啟者 拜,表敬詞。
用於友朋往來書信。 敬呈者 與“謹呈者”,皆用於下對上的公私書函。
懇啟者 用於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於對方的內容。 茲啟者 茲,這裏,現在。
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敬意。
哀啟者 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 復稟者 用於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稟。
對平輩可用“再啟者”。 專啟者 用於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如: 頃誦華箋,具悉壹切。
忽奉手教,獲悉壹是。奉誦鈞諭,向往尤深。
頃獲大示,井所賜物。惠書奉悉,如見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
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瑯函,甚感盛意。
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詞意深美,壹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
頃得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並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
叠接來示,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
大劄敬悉,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
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
別來無恙 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問,時在念中。壹別經年,彌添懷思。
日前曾奉壹函,諒已 先塵左右。前此壹函,想已達覽。
其實,寫信也是寫文章,此類啟辭套語,雖可采用,卻不必拘泥,盡可以千變萬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辭套語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現在不少人寫信,習慣於壹開頭即用“妳(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這封信就沒法往下寫似的。先向收信者問候致意,原是不錯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則未免呆板單調了。
3. 關於文言文寫信的格式寫信的格式: 給----的壹封信(可要可不要) 尊敬的---(頂格寫) (空二格)先向對方問好 正文 此致 敬禮(另起壹行,要頂格寫) 寫信人署名 寫信日期 以上就是壹般書信的格式,實際運用時,也可稍作變化。
信封的格式: 收信人郵編 收信人地址 收信人姓名 發信人地址 發信人姓名 發信人郵編 PS:當然,妳只寫收信人的信息也可,但萬壹地址不正確,就退不回來了。 中文信封為豎寫樣式。
右上起書寫收信人的地址 中間有壹個豎長方紅色框,寫上收信人的尊姓大名和臺鑒,壹般寫“先生”之類居多。 左邊偏下寫上寄信人的適當的落款。
通知的格式: 各種類型的通知各有不同的寫法。以下介紹各類通知標題和正文的壹般寫法: 1.標題。
通知的標題有完全式和省略式兩種。完全式標題是發文機關、事由、文種齊全的標題,省略式標題則根據需要省去其中的壹項或兩項。
省略式標題有如下三種情況: (1)省略發文機關。如果標題太長,可省略發文機關。
如“關於縣級市經濟管理權限的通知”,這個標題便省略了發文機關。省略發文機關的標題很常見。
如果是兩個單位以上聯合發文,不能省略發文機關。 (2)省略多余的“關於”和“通知”字樣。
發布性和批轉性通知的標題由“發文機關+發布(批轉、轉發)+被發布文件標題+通知”構成。被發布、批轉、轉發公文為法規、規章時,壹般應加上書名號,有時由於被批轉、轉發公文標題中已有“關於”和“通知”字樣,或者被批轉、轉發的公文標題比較長,這時,通知的標題壹般可保留末次發布(批轉、轉發)文件機關和始發文件機關,省略去多余的“關於”和“通知”字樣。
否則,就會出現壹個標題中有多個“關於”和“通知”的現象,顯得很長,讀起來也拗口。如:“**縣人民 *** 關於轉發《**市人民 *** 關於轉發〈**省人民 *** 關於轉發人事部關於***同誌恢復名譽後享受**級待遇的通知〉的通知》”。
這個標題有四個層次,用了三個“關於轉發”,兩個“的通知”,很不順口。可把這個標題簡化為“**縣人民 *** 轉發人事部關於***同誌恢復名譽後享受**級待遇的通知”。
至於被省、地區等轉發過的內容,可在轉發意見中交待清楚。 (3)省略發文機關和事由。
如果通知發文範圍很小,內容簡單,甚至張貼都可以,這樣的通知標題可以省略發文機關和事由,只寫文種“通知”二字。 2.正文。
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原由、事項、要求三部分。主體在事項部分。
下面分別介紹幾種通知正文的寫法: (1)指示性通知的寫法。指示性通知的正文,壹般先寫發文的原由、背景、依據;在事項部分,或寫發布行政法規、規章制度、辦法、措施等,或寫帶有強制性、指揮性、決策性的原則(或指示性意見)、具體工作要求等。
指示性通知的事項,壹般具有影響面較大、比較緊急和有壹定的政策性的特點。 (2)批示性通知(批轉、轉發性通知)的寫法。
批轉與轉發性通知正文寫法大體相同。可以把這兩種通知稱為“批語”,把被批轉、轉發的文件看做是通知的主體內容。
批語的內容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1)說明批轉的目的或陳述轉發的理由; 2)對受文單位提出貫徹執行的具體要求; 3)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補充性的規定。 用通知批轉或轉發下級機關、不相隸屬機關和上級機關的公文時,對被批轉和轉發的文件已起到了壹種公布、認可或推薦的作用。
從構成上看,這種通知由批語部分和批轉或轉發文件組成,批語和被批轉或轉發文件都不能單獨作為壹份文件。如果批語脫離被批轉或轉發文件,沒有實際依托內容,不能單獨行文;如被批轉或轉發文件離開批語則不能納入通知的內容,不能體現發文單位的意圖,沒有批語予以的權威性和合法地位。
(3)事項性通知的寫法。事項性通知正文的寫作,要使受文單位了解通知的內容(即事項),以及做什麽,怎樣做,有什麽要求。
正文壹般分三部分。? 第壹部分是開頭,壹般是說明為什麽要發此通知,目的是什麽。
第二部分是主體,即事項部分,將通知的具體內容壹項壹項列出,把布置的工作或需周知的事項,闡述清楚,並講清要求、措施、辦法等。這類通知多數用於布置工作,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工作通知”。
第三部分是結尾,多提出貫徹執行要求,如“請遵照執行”,“請認真貫徹執行”,“請研究貫徹”等習慣用語,也有的通知結尾不寫習慣用語。 寫事項性通知,要開門見山,忌轉彎抹角。
在敘述事項時,要突出重點,把主要的、重要的寫在前面。根據需要,主要的內容可詳寫,講清道理,講明措施,次要的內容則盡量簡略,扼要交代即可。
在語言表達方面,通知主要以敘述為主,對下級單位提出要求。有時可以適當做壹些分析、說理。
但通知中的說理不像議論文的說理那樣要有嚴密的邏輯性,只要抓住關鍵問題,用簡潔的語言把道理闡述清楚即可。 (4)知照性通知的寫法。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只要寫清楚行文的依據、目的和事項即可。要求文字簡練、明白。
(5)會議通知的寫法。會議通知依據其不同類型,有不同的寫法。
通過文件傳遞渠道發出的會議通知,壹般應寫明召開會議的原因、目的、會議名稱、主要議題、到會人員、會議及報到時間、地點、需要的材料等,通常采用。
4. 文言文書信的書寫格式文言文,或者說古代人們寫信的格式是怎麽樣啊1。
稱謂。稱謂後常附提稱語,如某公道席、某先生臺鑒、母氏慈鑒、賢弟如晤,等 2。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
啟辭理應屬於信件正文的壹部分,由於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壹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信中還常可以看到。 3。
正文。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壹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壹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壹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 事情。
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 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 “再啟”字樣。 4。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壹部分。
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壹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5。
在署名或啟稟詞後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壹行署名的右下 方。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後,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
5. 寫給朋友的文言文書信範文愚弟稽首於千裏拜東兄足下:
廬外殘風,曉透敝衣。寄身四月,朝夕涼陰。時下開學數日,未有半紙鴻書相報,甚感愧疚。斯予之過也。愚弟千裏臆揣,兄繁務纏身,多臂難擋。察其日行,面命眾目,此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以備大才。
昔者,太史公報書於任安,其文傳於後世,世享千載。今者,素交厚數歲於吾二人之間,情同手足,言之切切,真言自見紙端。遙想年初壹面,日稀寡言,未有重聚,便登車赴南,至於江畔。今弟微立會寧,尋兄所言,豈敢不思。每有會意,如臨耳際。立學至今,終日往返於書館、寢室之間也。埋頭夜讀,望有所成,常以為是。
此年升本,政策突變,前言大二即可者,遂如泡影,其升之歲期,移遷再年。斯誌之大痛也,悲哉,怨矣。夫人之君子,弓曲水折,遇石而彎,以不違兄之所言也。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家母,下思遠舊。雷,壹介書生,三尺微命,無經緯之才,亦無華蓋之貌。且寡言羞遊,不慕榮利,自嘆時運不濟,命不隨身,只身渾混於世外,達樂安貧於瀚海。常讀文章自娛,頗於樂道,此斯人之誌也。
逝者如斯,時不我待,半歲將至,所遺漸微。兄言,鮮政事,修學術,備考研,不如進展依然於否?弟即有是意,然身處陋室,恐無兄之便捷,徒攀升就步,此乃後進後學之人也。
時燭盡燈枯,唯將封書依托,夢有所寄。再拜。
6. 急需壹篇文言文格式的書信壹封趙公尊鑒慈鑒:
自甲戌秋冬壹別,今已數載.時局顛沛,手足流落展轉漸失於川蜀,今至滬上,方與賤妹聚首,聞公已旅居海外,遙想當日寒窗之下頗受尊駕教誨,受益余生不禁切切,未知何日可復剪東窗之燭,高談暢飲,續忘年莫逆之懷.
今愚已完婚,拙荊乃北都人氏,雖非望族,然自幼蒙於賢明,是故女子短視,不以國家之計,民族之舉為念,而內子卻頗有先祖遺風,慕革命之風采.我等視江山社稷民族獨立為終身之事,必將發奮而圖之,此亦不枉公當年之於諄諄感言矣.
此去壹別,天涯海閣,如我夫婦橫遭飛禍,著公念在舊日之情誼,將賤妹好生安置,家中手足僅存此壹,舍弟隔年義於南京,家中盡沒.
愚此番北上,已具必死之心,多說無益,唯此壹事托張兄捎書尊駕,如蒙眷顧,泉下自安,如來生有幸,自當鞍前馬後,為奴供趨.
7. 問壹下,古代的書信格式樓上說的很全了,我這裏給妳壹個範例吧(民國時期的文言書信):是妻子寄給丈夫的,夫妻之間也屬平輩,供參考:註意文言書信是豎著寫的!
某某親鑒:
陌頭之柳色已綠,而君之音信久杳(音咬),每日登樓,不覺望眼欲穿矣。我初非效尋常女子,徒以兒女之情,與其丈夫相膠(音嬌)擾,特每隔若幹時,亦當壹通消息,使我知君在外情形,以慰遠念。且高堂有白發慈親,終朝倚閭(音驢)望君消息,君果在外另有佳遇,忘有閨中黃臉婦,獨不念生身之老母耶?我作此言,初非疑慮過甚,輕君人格,實以過去情形而言,殊覺心有難安。須知酒能亂性,色足戕(音槍)身,酖(音丹)毒妖狐,豈容迷亂;前此之事,幾至失足,君豈遽(音句)忘?尚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以近狀詳為告我。是為至盼!手此,敬頌
旅安!
妹某某謹啟 某月某日
下面附帶壹個寫給父母的,供您參考,謝謝:
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暌(音魁)隔庭闈,瞬已兩月,孺慕之情,與時俱積。比維新禧(音喜)安吉福體康強,至慰遠懷。女自歸某門,深蒙舅姑及夫子垂愛,凡事不令操勞,小姑輩亦互相親睦,無異同胞,故壹切起居,無不慣適,足紓(音書)雙親之垂註也。惟自幼生長家庭,壹旦驟離膝前,不能不時時憶念。壹俟(音四)來月初旬,即擬稟明舅姑,歸寧壹次,藉以親承色笑,壹慰依戀之情也。先此馳稟,敬叩
福安!
女某某叩稟 某月某日
8. 關於古文言寫信時的格式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啟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壹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茍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壹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壹切事無不可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梁啟超曰:傷哉老大也。
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於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白發宮娥,壹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
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候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拿破侖之流於厄蔑,阿剌飛之幽於錫蘭,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海樓,壹聲叱咤,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
嗚呼,面皴齒盡,白頭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美人豪傑且然,而況於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於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
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於老大者。於此人也,而欲望以拏雲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傑;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
若何之烜赫!歷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壹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註籍之奴。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
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壹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壹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啟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壹大問題也。
如其老大也,則是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漸滅,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如其非老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而今漸發達,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
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為少年耶?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
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
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於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壹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壹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壹,要之,其於國家之體質也,有其壹部而缺其壹部,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壹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雖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達,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
譬猶童年多病,轉類老態,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
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於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
朝也者,壹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
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