鲝讀作鲝(zhǎ)
意為腌魚。亦作“鲊”。
鲝zhǎ字從羊從魚。“羊”意為“馴順”。“羊”與“魚”聯合起來表示“用馴順劑處理過的魚”、“用鹽巴塗抹體表以去除腥味並利於長期保存的魚”。
本義:腌魚。說明:鲝字“羊”在“魚”的斜上位置,這表示“覆蓋(塗抹)”。用“羊”表示“馴順”、“馴順的方法”、“馴順劑”;要“馴順”的對象是魚身上的腥味和腐爛味。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廣韻》《集韻》側下切,音鮓。《說文》本作,藏魚也。南方謂之,北方謂之。
鲝,腌魚。也作“鲊”。——《漢語大字典》
鲝,藏魚也。南方謂之魿,北方謂之鲝。從魚,差省聲。——《說文》
詞義:
1、同“蚱”。
2、[鲝草灘]地名,在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楊柳鎮,位於城區與金山鎮之間,輝山井的口子上。想當年河水清澈,遍生鮺草(壹種大型水草,草魚很喜歡),由此得名。
詞組詞意:
1、白鯗[báixiǎng]
亦作“白鯗”。剖開曬幹的黃魚。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弧矢》:“其東海石首魚,浙中以造白鯗者,取其脬為膠,堅固過於金鐵。”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二·石首魚》﹝釋名﹞引羅願曰:“諸魚薧乾皆為鯗,其美不及石首,故獨得專稱。以白者為佳,故呼白鯗。”
2、鯗鶴[xiǎnghè]
鰳魚鯗。因鰳魚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故稱。
3、鯗鰾[xiǎngbiào]
食品。腌制的魚肚。
4、脯鯗[fǔxiǎng]
淡幹的烏賊。
5、烏狼鯗[wūlángxiǎng]
“烏狼鯗”是浙江奉化方言,即經特殊加工後已無毒性的河豚魚的幹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