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自1899年發現至今,已發現有15萬多片甲骨,約4500個單字,解讀了近三分之壹。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中國古文字,討論甲骨文時,應與金文、大篆等其他古文字納入同壹框架進行討論。從商的甲骨文,兩周的青銅器銘文,戰國、秦漢的石刻、簡牘,直至今天通行的楷書,其形體的發展變化過程,都有跡可尋,中間未曾間斷,形成壹個聯系緊密的系統。而且,中國有著兩千年左右研究古文字的歷史,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豐富的經驗。這是我們得以考釋古文字的基礎。古文字不是看圖像看出來的,而是字形分析比較出來的。文字都有形、音、義三部分,但辨識壹個字的過程,只能是由形至音、由音至義的過程。考釋古文字的壹條基本原則,是以形為主,從字形出發。字形上的差異是歷史演變的結果,我們如果按時代次序逐步探索,發現這些演變中的壹個個中間環節,就可以找出未識的古文字和後世某個已識字形的淵源關系,從而確定其為某字。這便是考釋古文字的歷史比較研究法。已識字和未識字都是有字形的。歷史比較法的實質是通過字形的比較建立未識字和已識字之間的橋梁,以已識字的音義推知未識字應有的音義。而這種比較必須在相近年代的字形之間逐次進行,才能確知每壹個的字形在歷史上逐步演變的情況。要識讀商代的文字,拿已識的西周文字去做字形比較,當然比隔了壹千多年的小篆字形更可靠。以“豕”字為例,豕字在歷史演變上和小篆的“豕”字相聯系,因此釋讀為豕字,而非彘、豬字。“女”字也是同理,不會因為圖有坐姿,而認為是“坐”或“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