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墻所用如此巨量的城墻,究竟依靠哪些區域燒制單位提供?由於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來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對城磚銘文孜孜不倦的考證、補定,才有了壹份目前尚未完全統計精確的資料:南京明城墻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遊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為確保建造南京京師城墻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生產的城墻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制磚人夫、窯匠等5至6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卻保證了南京明城墻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秀才,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後,只是揀了身邊的壹根小樹枝,在磚的壹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蘊含著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壹種書體最具神韻,在中國書法字典上也難找到它的歸屬,卻壹筆壹劃不扭不顫,那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從銘文技法上,又可分為模印、刻劃、書寫三種形式。其中,銘文的雙線模印由於字體的筆劃較細,故對制磚泥土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明城墻的墻磚上還發現了當時明代字典上查不到的簡化字,如“鄧”、“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