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橫畫和橫畫保持了隸書的特點,往往延伸到字體邊界甚至超越邊界;
2.字形與隸書相比,平而方;
3.突出的特點是左手伸向兩側,收筆前的粗筆畫和擡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重,微飛,規整而富有動感,具有審美價值。
藝術特色:
魏碑是楷書的壹種,與魏楷、晉代楷書、唐代楷書並稱為三大楷書字體。渭北在隸書向典型楷書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壹些過渡因素。魏晉時期有楷書,如鐘繇的《顯表》和王羲之的《黃庭經》,都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西晉大批知識分子隨晉南下後,北朝書法風格與南朝大相徑庭。
現存北朝碑刻多為佚名民間書法家之作,與南朝文人所謂“神韻”的書法風格自然不同。鐘繇和王羲之完成了從隸書到隸書的部分過程。北魏的民間書法家由於金代的南渡,並沒有繼承太多的成果,而是沿襲了原始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的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
與南朝碑刻相比,清代書評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蒼勁”;與金凱相比,唐凱註重法度,用筆結體趨於規範統壹,而魏碑用筆自如,結體隨勢而形,天馬行空。
康有為在《廣益二舟》中盛贊渭北“十美”:“古今唯南北,渭北為例。妳能為了什麽而活著?有十美:壹是豪放,二是渾渾氣象,三是筆觸豪放,四是點畫豪放,五是態度奇幻,六是精神渾厚,七是情趣盎然,八是學問精深,九是結構自然,十是血肉豐潤,這是唯《渭北南碑》才有的十美。”
鐘誌帥《雪軒書品》曰:“渭北書法承韓立之韻味,開唐凱之先聲。”初唐時期的壹些楷書家,如歐陽詢、余士南、褚遂良等,都借鑒了魏碑。
擴展數據:
存在形式
渭北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魏碑中現存的文字是楷書,所以這些楷書銘文有時被稱為“魏楷”。渭北又稱北碑,是北魏在北朝歷代王朝中建立時間最長的。後來“渭北”用來指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這些銘文主要以石碑、墓誌銘、摩崖造像等形式存在。
有大量的魏碑作品,包括在龍門石窟發現的數千尊雕像。這些作品良莠不齊。經前人整理,有部分作品從中脫穎而出,被視為渭北的代表作品。
影響
魏碑被人們發現的比較早,但壹直沒有受到重視。在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和褚遂良的壹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北朝碑刻對他們的影響。由於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以王澍為代表的金代書法風格在唐代壹直是主流。
因此,從整體上看,唐代楷書更多地繼承了金代楷書的傳統。即使采納了魏碑,也多是出於書法家個人的興趣和風格,未能形成普遍向魏碑學習的氛圍。
唐凱所達到的高度及其嚴格的法規使後世的楷書實踐程序化、規範化,從而失去了創造性。導致宋代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沒有能與唐代媲美的楷書作品,而主要把精力放在行書、草書的創作上。到了明代,由於科舉選士越來越僵化,出現了壹種被稱為“太格體”的書法風格。
“太格體”楷書是科舉規定的正式字體,追求美觀大方,也要求標準規範。這個要求抑制了書法家的創作個性。清朝進壹步演變為“內閣式”,受到“千人壹面”的批判。
清初金石學興起,南北朝出土大量銘文。在書法上,人們也開始反思“亭體”的弊端。
於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渭北開始受到書家、書法家的重視,其中阮元、包是前期渭北最有力的提倡者,後期則是康有為。阮元著有《論北碑南貼》、《論南北書法派》,開創了“碑學”;包寫《雙缸藝舟》,康有為寫《雙缸藝舟》,與宋代以來對春華亭帖的推崇相矛盾,提出了“尊碑抑帖”的觀點。
此後碑學盛行,渭北的價值得到了普遍認可。除了采取“晉唐”的方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渭北。此外,魏碑已被標準化為“魏體”,這是最常用的中文印刷字體之壹。在所有書法風格中,草書是離碑學最遠的風格,也是最難練的,實用價值最高的。所以應該是碑帖結合書法的高級形式。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李誌敏在借鑒前人書法家題字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提出了“引碑入草”的命題,並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和探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渭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