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拆書,意想不到的好處

拆書,意想不到的好處

拆了三本書,產出9篇文章(暫有壹篇未發表),莫名的就想寫寫拆書的感受。如果妳恰巧也對拆書感興趣,那麽這是壹篇和妳交流的文章;如果妳也打算去拆書,那麽我想告訴妳:去幹吧,這種沒多少人樂意去幹的事情,我們就該去幹,因為它有收獲;如果妳喜歡讀書,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妳些許的啟發。

選擇拆書,是因為我想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句話怎麽說來著:和尼采做朋友,妳便能學好哲學。同樣,要想搞明白壹本書,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也許是個好辦法。

我不知道這麽說,有沒有什麽科學依據,但這讓我想起了,剛從武誌紅老師那裏學來的壹個心理學知識:當妳進入別人的“現象場”時,妳便會成為那個人;想要深入的了解壹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他的“現象場”。——“現象場”,是壹個人的體驗和時空等環境因素的結合(這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心理現象,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進行補充說明)——不過,我現在還不確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不是也算進入了對方的“現象場”,但不管怎麽說,這是理解作者的好方法。

而更為重要的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利用作者的思維去回望自己的人生,妳總會有不壹樣的體驗,每個人的閱歷不同,拆書的角度也便會不同。

目的很簡單:讓書中的知識為我所用。

非虛構類暢銷書的作者壹定是某壹領域的大牛,可惜沒有任何壹個公司有能力或精力,將這些作者請過來,向自己的員工傳授書中的理念。但拆壹本幾十元的書,便能既便宜又省事的做到這壹點,真是最為物美價廉的事情。

進壹步講,即便請這些人來,他們所講的東西,也壹定無法超越自己的書籍,因為書中的內容往往是壹個人思想的深化。壹個人講出來的東西往往不如他寫的更加深刻,這是因為寫作是將知識串聯、不斷碰撞,產生靈感的過程。而講出來的東西,壹般只會發生第壹種可能——知識的串聯。

所以拆書,就是要拆出更深層次的東西,也許從妳的角度望去,作者自己都未曾發現的壹個角落。

壹本書之所以值得被“拆”,是因為它足夠好,而壹本足夠好的書就有被多次閱讀的需求。

那些適合於快速閱讀的書籍,僅僅是論證某些觀點的知識類書籍,是不適合去拆的。因為它們更像字典,妳看這類書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幾個概念,然後儲存在自己的腦子裏,需要的時候再回去查閱,這類書就沒有拆的必要。

壹本書之所以值得被拆,是因為我們在拆的過程中,不光深入的理解了作者的意圖,更重要的是,我們被書中的觀點所激發,於無意間回望自己的過往,於回望中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也因此我們可能會發現書中也未觸及的深度、廣度。

說完了書籍的選擇,我們來談壹談拆書的步驟。拆書的步驟分為看書和拆書兩部分。

看書的步驟: 按標準閱讀方式(詳見我之前介紹的幾種閱讀方式 《向妳介紹幾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對全書做大概的了解——認真通讀全書,並且做好標記,在書上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看的時候可以不斷的想壹個問題:這章節說的啥,能解決我們什麽問題,並將疑問記錄下來。

拆書的步驟:搭框架——填東西。所謂搭框架,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將書中的觀點,重新整合為幾篇文章,重點在於理順其中的邏輯關系,這個思路源於前期的思考。所謂填東西,就是在上壹步的基礎上,豐富文章內容,按照壹般文章的修改方式進行完善。

看壹本書時,常常會有很多疑問。但在拆書,在重新整理作者思路的過程中,之前的很多疑問便會自行消失,同時又會出現更為深刻的問題,在疑問中拆書,便能充分吸收作者的觀點。

壹本書的排序和結構壹定無法適應每壹個人,因為讀者的閱歷不同,理解的方式、角度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拆書相當於拆解妳自己的經歷,尤其是當妳看到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書籍時,更是感同身受,比如我現在看的教育類書籍,總是讓我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學習壹個新的東西時,如果我們能有機會和這些大神們親密接觸,我們會收獲比書本上更多的東西嗎?我想不會,除非這個大神能無時不刻的陪著妳,時時刻刻給妳悉心的指導。如果我們去聽這些大神的課,能獲得比他書中更多的東西嗎?我想,仍然不會,除非我們只是想通過這種形式獲取其它的東西,比如尋找***同奮鬥的戰友、融入壹個圈子。

更為重要的是,在知識的快速灌輸中,我們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斷,容易不加思考的對牛人的觀點照單全收,容易形成按照演講者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缺少自我的判斷,並不利於知識的獲取,因為妳的觀點其實是別人的。

而拆書能夠破掉這些難題,以看似最笨的方式,讓別人的觀點快速轉化為妳的。

我並不是說面對面的交流沒有用,而是想強調,面授有它自己的用途:助妳錦上添花。只有當妳對某方面的知識有了壹定的理解後,才能在專家的幫助下獲得更多。這個方法有點像劉潤老師提到的20小時學習方法。詳見 《向妳介紹幾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

但拆書終歸是個累人的事情,壹本書按照正常的速度去讀,假如只需3天,但將它拆出來,並且寫出相應的文章,卻至少需要三倍於讀書的時間,也就是至少9天的時間才能將書拆完,好在拆完後,這本書就真的屬於妳了,也算是壹個不小的安慰。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還有誰會去幹這種費力的事情。我之所以選擇了拆書,可能是我功利的心態在作祟,我的功利在於,看壹本對自己有用的書,且這本書要對自己的生活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否則就沒有看的必要——每每寫到這些,我都不由得想和真正愛書的人,說聲抱歉,畢竟像我這麽功利的去看待讀書這件事情,是很多人所不齒的。但這又恰恰是我目前看書的動力。

我目前只拆了3本書,寫的也很少,且僅限於教育領域。拆書過程並不順利,常伴有抓狂的難受,因為常常搞不懂作者要表達什麽,也常會憎恨於譯者的水平。現在看來,也許我寫這篇文章的沖動源於對自己的鼓勵吧,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