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拼音:[rào]?部首:糸
繞,漢語常用字(壹級字) ,讀作rào,又可讀作rǎo,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其本義是纏繞,又可引申為圍繞。又指彎曲。
形聲字。從系,堯聲。始見於戰國文字。糸(糸)表意,篆書之形像壹束絲,表示絲柔軟細長能纏繞; 堯(讀作yáo) 表聲, 堯有高意, 高則長, 長的東西才能環繞它物。
繞(楷書繁體)簡化為繞。“堯”之形體演變,參“堯”字條。“堯”為“堯”(繁體)之簡化字。“繞”(繁體)類推簡化作“繞”。本義是纏繞。
《說文》:“繞,纏也。”《山海經·海外西經》:(窮山)其丘方,四蛇相繞。”引申指圍繞。
這些意義的“繞”字讀為rào。又指彎曲。《文選·傅毅〈舞賦〉》“眉連娟以增繞兮,目流睇而橫波。”李善註:“繞,謂曲也。言眉細而益曲也。”這種意義的“繞”字讀為rǎo。
說文解字
纏也。從糸堯聲。而沼切。?
說文解字註
纏也。從糸。堯聲。
而沼切。二部。
康熙字典
《廣韻》而沼切。《集韻》《韻會》《正韻》爾紹切,?音擾。《說文》:纏也。《幹祿字書》:遶,通繞。
又姓。《左傳·文十三年》:繞朝贈之策。註:繞朝,秦大夫。
又《集韻》人要切,音蟯。撓,或作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