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五字 成語 的 成語 典故 。那麽五字成語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給大家精選整理的五字成語典故,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照葫蘆畫瓢
成語 故事 宋朝初年,翰林學士陶谷自以為文筆高超、才能出眾,想好好表現壹下升職,他勸宋太祖重視文字工作。趙匡胤以為他的工作只是抄寫而已,說是依樣畫葫蘆。陶谷的目的沒有達到,就在住處墻上題詩:“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典故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壹卷
釋義比喻照著樣子模仿。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模仿
近義詞 依樣畫葫蘆、照貓畫虎
成語 造句
◎ 他最擅長照葫蘆畫瓢了。
◎ 這是因為原經字小模糊,偽造者照葫蘆畫瓢地臨摹,雖力圖作到形似,但筆畫已距真跡甚遠
薰蕕不同器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丞相王導到江南之初,想結交吳地人士,就向太尉阮玩提出結成兒女親家。阮玩回復說:“小土丘不能長松柏那樣大樹,香草與臭草不能放在同壹器物內。我雖然沒有才能,但不能帶頭來破壞人倫。”
典故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孔子家語?觀思》
釋義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壹個器物裏。比喻好和壞不能***處。
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好和壞不能***處
近義詞薰蕕異器
反義詞 薰蕕同器、魚龍混雜
示例薰蕕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明?何景明《詠懷》
殺人不眨眼
成語故事北宋初年,宋太祖派大將軍曹翰率軍進攻胡則,到九江廬山寺,寺裏的和尚都躲了起來,只有緣德和尚堅守不出,曹翰問緣德聽說“殺人不眨眼”的將軍沒有。緣德說他是不怕死的和尚,曹翰只好用緩和的語氣請教,緣德這才召回所有的和尚。
典故問:?如何是大善知識?師曰:?殺人不眨眼。?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壹
釋義殺人時眼睛都不眨壹下。形容極其兇狠殘暴。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十分兇殘
近義詞殺人不見血
相反詞救死扶傷
成語例句
◎ 我是誰?我是博孜魯克大毛拉的小姐,是殺人不眨眼的卡迪爾千戶長的妹妹;汗紮德就是我。
◎ 鬼子、把頭對工人的迫害,可以說達到了殺人不眨眼的地步。
◎ 丟了糧食是小事,那幫家夥殺人不眨眼。
三思而後行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周遊列國推銷他的仁政,在魯國碰壁後,他在離開衛國的途中 總結 在魯國的 經驗 時,對他的女婿公冶長及子貢等人說:“魯國執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處事不沖動,三思而後行。”弟子們趕緊把他的言語進行記錄。
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南齊書?公冶度》
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後再去做。
用法作賓語、分句;指思考後才行動
相近詞三思而行
其它 使用
◎ 他非常細心,辦事總是三思而後行。
◎ 老江是個文學 愛好 者,三十多年前在江永時就寫呀寫呀什麽的,壹邊捧讀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把聶赫留朵夫和渥倫斯基掛在口裏說爛了,但是他沒有當上托爾斯泰--他那三思而後行的性格使他無法成為壹個作家,只是在省電視臺當了個部主任。
不打不相識
成語故事宋江因犯案被發配到江州,遇到江湖上的戴宗與李逵,三人到江邊的琵琶亭酒館喝酒,宋江要喝鮮魚湯。李逵到江邊漁船上去取,漁船主人張順與李逵發生爭執就打了起來,戴宗前去勸架,三人去見宋江,宋江立即團結他們使他們成為朋友。
出處戴宗道:?妳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
解釋指經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
用法作分句;形容經過交手而結交
相近詞不打不成相識
反義詞不***戴天
成語造句
◎ 不打不相識,冤家變友朋,人之交往如此,實虛之間的由對立到相融又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