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字***有12畫,筆畫順序為: 橫撇/橫鉤、點、撇、撇、捺、橫、豎、橫折、橫、點、撇、橫。
字義擴展
登(拼音:dē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捧著盛放食物的器具向神靈進獻 。
這種進獻是為了祈禱豐收,故登引申指谷物成熟義,由成熟義引申為完成、實現義。登的基本義是升、自下而上。或借表登記、登載義。
會意字。從“登”字的甲骨文字形來看,它的上面是兩個“止“(指腳),表示上升之義,中間是個裝有食品的“豆”(食器),下面是兩只手(“又”),整個字形是會意雙手高高地舉起食器,表示進獻之義。
要谷物成熟、有收成才能進獻新谷新米,所以“登”引申出“成熟、收成”義。向祖先、統治者進獻新谷米飯食,在宗廟、祭壇或宮殿舉行儀式,要壹步步走上臺階,故引申出“升、由低處到高處”之義。甲骨文或省去兩手的構件作。
周金文基本沿襲甲骨文,部分字形加米作圖A(姬鼎),其義十分明顯。商代金文(圖3)字形省去了上面的兩只腳(止),突出了雙手捧食器(豆)之義(《甲骨文字典》520頁將此類字形釋為“?”,意為進獻)。
小篆的形體又有所變化,省去了下面的兩只“手”,而突出了上面的兩只腳(止),而且趨向了線條化。隸書、楷書的形體是沿襲小篆的形體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