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家譜上嗣孫是什麽意思

家譜上嗣孫是什麽意思

問題壹:族譜當中,嗣孫 是什麽意思? 嗣孫是承嗣的孫子

問題二:家譜裏的繼窒是什麽意思 繼室吧

指原配死後續娶的妻子

問題三:家譜中輩分稱呼 七世嗣孫 六世祖

因為算幾世嗣孫應從A算起到自己為止,包含自己,

算幾世祖的時候是指自己的長輩不能把自己算進去。

問題四:嗣曾祖什麽意思家譜中 復雜

問題五:家譜凡例,有耐心的給翻譯嗎 凡例1.族譜的樣式是先書總支後書分支,這是為了便於查看。

2.凡是履職過諸如科第、貢生、監生和生員等等官職的壹律要在族譜中記載下來,以流芳後世。

3.沒有親生兒子但是有過繼為後的,壹定要在被過繼人的生父和繼父的名下詳細記錄實際情況。

4.女子嫁給外姓的,外甥或女婿有……(看不清)的,都應該記載下來……

5.但凡有子孫或遷徙到其他地方,或者……(看不清),或者跟隨母親居住,倘若有遠出而不知道具體地方的都應該記載下來,以便日後知道他們的具體由來。

6.抱養外姓為子的,必須在抱養人名下註明,以便日後被抱養人歸宗時知道自己的出處。

7.凡是屬於義子的,生不能書於族譜,死不能進入宗祠,這是因為要明晰正統。

8.合葬的應該應該詳細記載;無後人的也應該記述下來,這樣才不會有所誤。

9.子孫有出家的,族中婦女有改嫁的,都不單獨記載,而只是在生人名下只記載名字而不記載傳紀,以昭示非族中子孫必除名的決心。

10.兼祧者(壹位子孫除了承繼父親外,還承繼其他宗親,即下面提到的大宗和小宗)如果生有幾個兒子的,壹定要將其中的壹個兒子或者歸到大宗或者歸到小宗,其余兒子則歸本支。倘若兼祧者只有壹個兒子,則應該寫明兼祧孫。此後的嗣孫亦照上面的方法,不能混淆,為壹家人。

11.凡是祭祀地產無論是近地還是遠方只要有契券就必須載明具體土地名稱,以便後世子孫能夠守土。

12.世系已經定下來,昭昭穆穆已經很清楚了。倘若中間有能夠立傳的應該列於譜牒的最後面壹部分,以流芳後世。

碼字不容易,請采用。

問題六:陳氏家譜是怎麽安排的 僅供參考:

蕭縣陳八集陳氏

十八世起字輩: 秉 懷 從 高 尚 力 為 思 念 功[現已到26世]

各分支現用輩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廣 大 朝 鐘 誌 兆

十八世: 秉 興 獻 建 照 鳳 開 玉

十九世: 懷 昭 名 鴻 萬 玉

二十世: 從 淮 忠 景 福 廣 樂

二十壹世: 高 宗 升

蕭縣甚少溝陳氏

十八世起字輩: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經 崇 儒

蕭縣陳溝陳氏

十四世起字輩: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勝 洪 廣 升

蕭縣演武陳氏

十五世起字輩: 大 懷 素 有 淩 雲 誌 聖 德 綿 延 百 世 同 -- 陳氏家譜

明成化間,我憲贊府君在祁陽首創陳氏用賓公家乘。明嘉靖間,用賓公第六世嗣孫、永寧縣主簿鬥在祁陽第壹次續修用賓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賓公第十五世嗣孫 大亮在祁陽第二次續修用賓公家乘。同時,擬定並頒行用賓公為遷祁始祖,用賓公第十壹世嗣孫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為:我偉國宏大(文)正,科開彰祖德,有道應時昌,家學宗銘載,世遵永發祥。清康乾時期,用賓公的後裔奉《清聖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詔》,由湖廣永州府祁陽徙蜀,乾隆乙未,用賓公其後裔從《祁譜》中增補了入蜀32州縣的嗣孫,定名為《西蜀續修陳氏宗譜》,簡稱《蜀譜》,此為第三次續修用賓公家乘。重慶市銅梁縣人事局陳彰模歷經十年以《蜀譜》為基礎,輯錄了該譜大部分史料,還從典籍、口碑選錄了有關史料予以充實,內容涉及陳氏家族文化的各個領域,對清康乾時期由祁陽徙蜀的用賓公後裔的世系進行了續記,1999年 主編了《陳氏家乘記》 。《陳氏家乘記》為大32開、700多頁,鉛印出版, 精 裝本。

2002年清明,陳彰模率渝蜀陳氏宗親7人到湖南省祁東縣尋根祭祖,並帶來《陳氏家乘記》。2002年4月6日祁東會議,經湖南、廣西、四川、重慶4個省市 中30余個縣市的子良、子政、子銘、子文、子貴5個分派代表組成的《陳氏家乘記(續)》編纂委員會成員190余人,以及廣大族眾的***同討論、修改、完善,歷時8個月,三易其稿,正式頒行了陳氏用賓公裔孫統壹續擬字派(見遷祁始祖陳用賓公源流壹文)。

陳彰模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中,不圖名、不圖利;收集資料,查閱典籍,潛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歷史資料,分析了唐朝以來在陳氏源流中出現的各種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編的《陳氏家乘記(續)》還選刊了古今歷史名人對陳氏源流的考證文章。由於從陳氏支分出的中華姓氏達40多個,故這些材料不但對陳氏源流研究有參考價值,而且對這40多個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參考價值;還著重記錄近現代名人的詳細情況,涉及重慶、四川、湖南、臺灣等省市中30余個縣市的縣處級職務以上人員60余人(其中 *** 民黨軍級職務1人,團級職務1人),還有著名專業技術人員、離休幹部、百歲老人、企業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詳細情況。

《陳氏家乘記》、《陳氏家乘記(續)》只記載了湖南、廣西、四川、重慶四個省市的用賓公派下大部分後裔世系圖。還未包括在清康乾時期,用賓公第十壹嗣孫向陜西、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湖北等地遷徙的後裔。他們的子孫有的遷往其它省市縣(包括臺灣)、有的還到國外居住。

《陳氏家乘記(續)》為大32開、壹千多頁、鉛印、精裝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給陳彰模(按輩份他是我曾祖)通過電話,他說最近居住四川省三臺地區的子良派下壹千多人要求續譜。《陳氏家乘記》、《陳氏家乘記(續)》中,初步統記,用賓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孫名字叫有剛的達80多人;叫有鋼的超過8人;叫有綱&......>>

問題七:歐陽家譜的歐陽修《譜圖》 歐陽修所編的《歐陽氏圖譜》第壹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記述了歐陽氏得姓於無疆的壹個兒子蹄被封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以後子孫便以歐陽為氏。漢有為涿郡太守者,子孫便北遷,壹支居青州千乘,壹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絕後,以後歐陽壹族便以渤海為系統下傳,直到歐陽修這壹系統。他主要記述了吉州廬陵縣的歐陽宗族,並且指出:晉以後天下大亂,歐陽氏諸族,有歐陽舉、歐陽純、歐陽跡等,都帶領其族南遷,散居於丹陽(今河南省沈丘縣)、吳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歐陽質這壹系居於長沙臨湘。前面三支都不顯名於世,傳承無聞。歐陽質這壹系從歐陽景達以後,逐步彰顯。自歐陽琮以後七世,舊譜佚亡。歐陽琮八世孫歐陽彪。歐陽彪的弟弟名歐陽萬。歐陽萬生和歐陽雅生。歐陽修的《譜圖》還考證了沒有寫入歷史記載的人和其配偶。歐陽修的《譜圖》將他所搜集到的舊族譜作了對比,同時還收集了舊譜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齊、南宋太尉王儉、南梁禦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書兵部馬將臣、賈贄等人寫的序。歐陽修的《譜圖》訂出了以後修族譜的原則之壹是“斷自可見之世”。即世系較遠的,應該疏之略之,近的要詳細壹些。五世以後,可以各支系另寫家譜。各支族的家譜既各自獨立成為壹個體系,又互相聯系,綜合起來,既可以反映本族縱向的深遠歷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橫向的發展狀況。歐陽修的《譜圖》在圖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歷代主要人物的傳略。歐陽修的《譜圖》所列的這些原則,成了以後中國家譜、族譜所遵循的基本範例。歐陽修(自稱嗣孫修與狀元黃仁穎家譜相吻合)總世系:壹世 開閩歐陽氏總始祖歐陽韶員子直孫配王氏無子二世 歐陽幼鹹(唐宰相通公季子、詢公孫出繼韶公為嗣)三世 吉州剌史 歐陽琮四世 溫州長史 歐陽衍五世 博羅縣丞 歐陽昌盛六世 唐進士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七世 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 歐陽八世 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 歐陽示攀 潘湖歐厝吉州推官 歐陽郴(歐陽始咀櫻┣閩縣寶歷進士 歐陽袞(歐陽仕淖櫻┳ 進士宰相詩人 歐陽炯孫 鹹通進士歐陽琳、歐陽毗(王比)兄弟十世 嗣子 泉州鄉貢進士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 歐陽偃(後唐狀元黃仁穎字仁達號潘湖翁嫡子)十壹世 梁國公道州判官 歐陽觀十二世 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歐陽修。與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發現的歐陽修自述世系文“先祖為夏禹、勾踐,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孫修的史實記載相符合,尤其這位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歐陽修自身家世詳情(即嗣孫修),為中國文史界專家學者研究大文學家歐陽修的祖父歐陽偃,年幼姓黃,因家貧無力攻書,遂贅居潘湖歐厝舅父歐陽郴家為養子的真實身世,大白於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實依據。這篇歐陽修自述世系文,由後人冠題“文忠公譜圖序”,收錄在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壹七五O年)編撰的《續修安福令歐陽公通譜》中。全文***七六壹字,落款為“嘉v四年(公元壹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孫修謹序”。“文忠公譜圖序”以敘述為主,激發議論,筆觸如行雲流水,壹氣呵成。著筆伊始,歐陽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歐陽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踐,是為越王。勾踐卒,子王?與立。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孫分立於江南海上,受封於楚為歐陽亭侯。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子孫遂以為氏……”在陳述歐陽氏族繁衍生息的歲月滄桑之後,歐陽修還在文中介紹了其時家族成員登科仕宦的情況:“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進士登科者四人。後又三十......>>

問題八:王氏家譜,忠義廣,之後是什麽 10分 鮮馥懋整理資料 電話:0871-6200743

鮮姓起源多端、願***同發展、振興中華。

1、箕子鮮姓:出自子姓、為殷商王族後裔。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武王滅商封箕子於朝鮮得姓。

2、大禹鮮姓:(渝黔川譜)出自姒姓。武王賜我鮮姓,本乃夏禹之後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於安邦定國是也。

3、出自鮮卑族:(臺灣網)鮮姓:在康熙字典解說,是鮮卑族演進而來,高市以前有位鮮明先生壹戶,據說大陸上鮮姓多在東北壹帶。鮮卑是由東胡分裂出來的壹個部族。東胡被匈奴擊破後,壹部分退居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南段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族壹帶山中),因以得名。拓拔鮮卑是鮮卑中最著名的壹支。他們世居於大興安領北段嘎仙洞壹帶的大鮮卑山,開魏國(史稱北魏)基業、是第壹個進入中原而統壹北方的少數民族。其所創造的優秀文化,對隋唐影響頗大。南北朝時期,中國第壹次記載了鮮卑語詩歌《敕勒歌》,當時即被人翻譯成漢文: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4、出自 *** :寧夏新聞網 2004-11-18 19:27:54

*** 中的鮮姓,據康熙年間撰寫的隴西《鮮氏家譜》記載,先祖為西域回紇人,宋金以前遷入內地。其後裔居江浙壹帶,後遷往甘青寧。今北京、江蘇、甘青寧的鮮姓是同壹祖源。

鮮(Xian) (1)出自子姓,以地名為氏,西周初,殷紂王的叔父箕子受封於朝鮮,其後人以鮮為氏。(2)復姓鮮於氏,有的簡為鮮氏。郡望:南安郡(今甘肅隴西渭水流域)。廉明多誠意公恕有循聲上聯說明代棲霞人鮮延年,官順慶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誠心。離開後,百姓都懷念他。下聯說宋代灌縣人鮮大年,官綿竹縣令,辦事公允,不畏豪強,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動者,他都敢改變,被稱為循吏。 姓氏由來:姓氏考略:風俗通義,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因氏焉。壹雲,蜀有鮮姓,系鮮於氏所改。郡望堂號:南安郡,姓氏家譜:涪陵鮮氏全譜,歷史名人:鮮以儒。(3)武王賜我鮮姓,本乃夏禹之後裔姒是,故居山西蒲州,始於安邦定國是也。(渝黔川鮮氏家譜)

夏:禹、大禹. 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浙江紹興有大禹陵。

商:東夷旁系商部落,商朝的開國帝王商湯. 商湯,子姓,名履,滅夏後稱為武湯。後代建立宋國,孔子即出於此姓 。

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王死。武王封箕子於朝鮮而有鮮氏也。

1:起源根據《風俗通義》,《古今姓氏書辯證》,《姓氏考略》,《中國姓氏辭典》等文獻記載:鮮姓起源有二:(1)以封地為姓的姓氏。出自殷商子孫後裔,得2005年7月8日2005年7月8日m姓始祖是商朝紂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於箕(今山西省太谷縣東北)稱為箕子(箕為地名,子為子爵)。後箕子對紂王的荒淫無道經常提出勸諫,紂王不但不聽,反而把他監視起來。周武王在伐滅商紂後,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孫授封鮮地,遂以地名中的鮮字為姓,乃成“鮮氏”。(2)出自鮮於氏。朝鮮的鮮氏子孫中有鮮氏支庶子孫名仲,稱為鮮仲,其采食地在於(地名)。其子孫遂將鮮和於兩字合成為鮮於為姓氏,成為“鮮於氏”。鮮於氏的後裔也有為去繁為簡,改為鮮氏的。如宋代四川有鮮龍,原來姓名是鮮於龍。可見,鮮氏和鮮於氏是同根同宗的壹家子。

2:望族 據《姓氏考略》記載,為南安郡(在東漢時置郡相當於甘肅省隴西渭水流域此為鮮氏郡望,太原郡(戰國秦置郡,地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營西古城,為鮮於氏郡望。

3:堂號 鮮與鮮於氏,從朝鮮重歸故國,自漢以後,便壹直以河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