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宰相呂蒙正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壹位同朝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副宰相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呂蒙正的同僚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於是呂蒙正制止了同僚的行為,不讓(那位同僚)查問。
下朝以後,他的同僚們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就終身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況且)不予追究,對我來說又有什麽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肚量,氣度)
擴展資料
原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計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
人物介紹
呂蒙正(944-1011),字聖功,宋代政治家,河南洛陽(今屬河南省)人。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醜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討太原,呂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館。
太平興國五年(980),拜左補闕,知制誥。八年,任參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罷李昉,拜呂蒙正為宰相。呂蒙正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 關系極為融洽。淳化二年(991年),諫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牽連,被罷貶為吏部尚書。
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復以本官入相。呂蒙正為官清廉,曾有人獻古鏡,言能照二百裏,蒙正笑而卻之道:“我臉不過盆子大,安用照二百裏!”聞者嘆服。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再度罷貶呂蒙正,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間,政尚寬靜,事多委任屬僚,其總裁定奪而已。
真宗即位(998年),呂蒙正被任命為左仆射,為感先帝之恩,蒙正獻家財三百萬助之朝廷。鹹平四年(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裏。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過洛陽兩次看望呂蒙正,曾問其子中誰可為官。
蒙正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呂蒙正病逝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謚文穆,贈中書令。
2. 文言文《不計人過》翻譯不喜計人(過) 過的意思: 過失
第二句不是遂,而是遽,是急忙的意思
翻譯:時人皆服其量 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呂蒙是壹個(寬宏大量 )的人 表現呂蒙這壹品格的句子是(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
譯文是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3. 文言文鳥不畏人的翻譯鳥不怕人。畏:畏懼 害怕。
這句話出自東坡雜記《愛鳥》,作者蘇軾。原文為:
吾惜少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惡殺生,兒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鳳四五百,日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殊不畏人,閭裏間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之誠,信於異類也。有野老言:鳥雀巢去人太遠,則其子有蛇、鼠、狐貍、鴟、鳶之擾。人既不殺,則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觀之,異時鳥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於蛇、鼠之類也。
翻譯為:
我在少年的時候,所居住的書房前,種有翠竹松柏以及壹些花草,郁郁蔥蔥地長滿在庭院裏,許多鳥在上面築巢。武陽君對殺生的行為很痛恨,囑咐家裏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鳥雀。幾年的時間下來,鳥巢把樹枝都壓彎了,鳥巢裏孵的小鳥低下頭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還有壹種叫桐花鳳的鳥也有四五百只,飛翔在院子裏,這種鳥的羽毛是最為珍貴很難得見得到的,但(這種鳥)卻能很馴服不受幹擾(地待在那兒),而且也不怕人。鄉村裏的人見到這種現象,都認為是很奇怪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5663433的事情。(其實)這也沒有什麽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對待這些鳥雀的誠心,對待這些不同於人類的動物壹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鄉間老人說:“鳥雀的巢離人很遠,就壹定會有蛇、鼠、狐貍、鴟、鳶的憂患,人若不殺鳥雀,(他們)自然就親近人,以免去這樣的憂患。由此來看,那時鳥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為人比蛇鼠之類的更兇惡。
這是壹篇傑出的寓言散文,首段記作者母親因吃齋行善,故“ 惡殺生”,禁捕雀鳥,任其生長繁息,使眾鳥不畏人 捕而與人親近,實際上起到保護鳥類的作用。次段是以“有野老言”,道出他希望表達的願望:鳥類因有人類保護而免於猛禽的傷害,隱喻朝廷官府應保護平民,防止壞人侵害。並借此暗諷朝 *** 敗、官吏殘害百姓的現實,如文末引“苛政猛於虎”壹語,使全文主題突出,寓意深刻。行文流暢,平易自然,輕描淡寫,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庭院鳥語花香的美景。然而,在平淡自然中顯出“ 猛於虎也”的雄奇,使文章顯得不同凡響。
4. 文言文不計人過譯文呂蒙正不計人過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
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同。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
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呂蒙正先生不喜歡記著別人對他的犯下的錯。
當初剛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上朝時,有壹個朝廷官員在簾內指著他說:“這樣的粗陋之人也能夠參與朝政嗎?”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走了過去。他的同事很憤怒,讓人詢問那位官員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結束後,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憤憤不平,後悔沒有追問到底。蒙正說:“壹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麽我終身不能再忘了他,還不如不知道。
沒有查詢他的姓名,又有什麽損失呢?”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氣量。
5. 與此不此文言文翻譯解答:
《與》在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
與
拼音:yǔ
解釋:
yǔ①給予。《鴻門宴》:“則~壹生彘肩。”②結交;交好。《六國論》:“~嬴而不助五國也。”③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也。”④通“舉”。整個;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
《此》在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
此
拼音:cǐ
解釋:
cǐ①指示代詞,與“彼”相對。《石鐘山記》:“~世所以不傳也。”《鴻門宴》:“~天子氣也。”②這樣;這般。指代事物或行為的狀態、程度。《庖丁解牛》:“善哉!技盍至~乎?”《察今》:“求劍若~,不亦惑乎
《不》在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
不
拼音:bú
解釋:
bú①不,表壹般否定。②沒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薦》:“今日出而從,日中~決,何也?”③不是,表否定判斷。《賣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①在句末表詢問。《廉頗藺
《此》在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
此
拼音:cǐ
解釋:
cǐ①指示代詞,與“彼”相對。《石鐘山記》:“~世所以不傳也。”《鴻門宴》:“~天子氣也。”②這樣;這般。指代事物或行為的狀態、程度。《庖丁解牛》:“善哉!技盍至~乎?”《察今》:“求劍若~,不亦惑乎
6. 不記人過文言文翻譯,要用白話文翻譯,不是教科書版翻譯不記人過(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計人過。
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若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毋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服其量。
(選自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譯文)宰相呂蒙正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他出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同朝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當上副宰相?”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
呂蒙正同在朝廷做官的臣子聽見這件事非常憤怒,下令尋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的行為),不讓(那位同事)查問。下朝以後,他的同事們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
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麽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