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請問哲學與信仰有什麽區別?

請問哲學與信仰有什麽區別?

在中國古代,沒有“哲學”這個概念,也沒有哪位思想家被稱作“哲學家”。用“哲學”這個漢語詞匯來表達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哲學”概念,實際上是在19世紀,從壹位名叫西周的日本哲學家那裏開始的。中國晚清的學者黃遵憲(1848—1905)把這壹表述介紹到中國來。逐漸地,中國學術界也就開始用它來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學學說了。

西周用“哲學”這個詞翻譯的是英語philosophy,而英語philosophy是來自另壹個拉丁詞philosophia,而philosophia又是從希臘詞演變而來。所以,“哲學”這個概念,我們壹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頭那裏去。可以說,“哲學”是壹個舶來品。

那麽,當西方人使用“哲學”這個概念時,他們想表達什麽樣的含義呢?在古希臘人那裏,“哲學”就是表示“愛智慧”的意思。在整個西方的哲學傳統中,“哲學”意味著對真理的追求、對世界的叩問、對歷史的把握、對人間的理解、對神靈的感悟、對知識的分析、對壹切的懷疑!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哲學”的話,那麽雖然它從西方而來,但它就不再僅僅是西方的東西。因為在世界各地,在各個民族中,都有壹些人在進行這樣的思考。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有許多種文明形態。在各個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面對浩渺無窮的宇宙、風雲多變的自然、變化多彩的人生,人們都會產生種種疑問。於是,人們就期待有壹些解釋,能夠幫助自己理解這些現象,弄清楚這個世界是個什麽樣的結構和狀態,也弄清楚我們為什麽而生活,我們又應該怎樣生活?當人們停下手中的活,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哲學的思想就產生了。也就是說,哲學來自於對生活的反思。

當然,迫於生計,不可能每個人都會這樣想,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樣想。因此,社會中註定了只會有壹部分人,可以專門地對這些問題進行鉆研。他們把對於生活的種種反思加以整理,然後系統地表達出來。這些人就是“哲學家”,他們把社會上“哲學的思想”系統化、哲學化,表述為比較完整的“哲學”。

這樣看來,“哲學”這個詞雖然是個舶來品,但是我們自己的中華文明,卻從來不缺少“哲學的思想”,更不缺少作為壹門學問的“哲學”。漢語中,“哲”字就正好是“智慧”的意思。我們國家古代有本字典叫《爾雅》,它裏面就說:“哲,智也。”這門學問在中國古代曾稱為“道”、“道術”、“玄學”、“道學”、“理學”等等,但說到底,它仍然是我們這個民族中的賢哲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進行反思的結晶。

其他文明也是如此。在古印度,哲學通常被稱為“見”或“察”,前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為“dharm”,意為“見解”、“思想”、“觀點”;後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為“anviksiki”,意為“探究的學問”,後來又用以專指邏輯。

所以,哲學是壹門關於生活、關於思考、關於智慧的學問。它反思生活、求索智慧。

英國有個哲學家叫羅素,他曾經說:“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壹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思辯的心靈所最感到興趣的壹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們在過去的世紀裏那麽令人信服了。”

哲學家不能壹派胡言,不能自說自話,他不能說:“上帝就是這樣安排的,事情就是這樣的。完了。”對於哲學家而言,他與宗教者不壹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得“講道理”。

哲學家講出來的東西,要想稱得上是“道理”,那就得是有條不紊、合乎理性的。這種“道理”要能夠有力地說服別人,有效地傳達給別人。

如果我們覺得壹個人的說法“有點道理”,那壹定有這麽兩方面的原因:壹個是我們覺得,他的有些話可以解釋我們的世界和生活,而且還能把它們解釋得通;另壹個是我們覺得,他沒有僅僅站在他壹個人的立場上,而是采取了壹種普遍的眼光。如果壹個人所講的東西只是他自己的主觀體驗,那就不能稱作“道理”。我們會說:“那是妳自己這樣覺得,我們沒法理解。”

所以,哲學家都得依靠理性,用有條理的話把種種感覺、感受、體悟講出來,把世界和生活的意義、本原揭示出來。他不但要“講”(不能僅僅指望“冥想”),而且還要“講清楚”。他所講的那些話,還得要經得起別人的理性推敲、檢驗和懷疑。

/books/html/110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