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沙 攝
每個地名的釋名,是其文化的最基本要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開展地名普查以後,有人在某些文章中附帶寫到“茶洞”的釋名。其中花垣籍幾人長我壹輩,是受我等敬重的苗族專家和史學家。他們對茶洞的釋名基本壹致,就被當地機關單位及民間人士普遍沿用。但後來出現了異議,綜合茶洞的釋名,就有三種類型:
第壹種: “茶洞,是苗族語言稱謂音譯的地名; 茶:漢人,峒:夾山之間的坪地; 意為漢人居住的凹地”。苗語稱漢人為“茶”,稱窩坨地為“董”,“董”與“峒”(或“洞”)近音,故有此名。這是上輩文人對茶洞的釋名,有的發表在伍新福主編《苗族文化論叢》及湘西州民委主編《感受邊城》之中。為便於理解,現分列如下:
其壹: “茶洞”本是“乍董”的譯音,“乍”即“漢人”,“董”即所處窩坨,意為漢人居住的地方。
其二:“茶洞”名稱的由來,這裏公認的傳說源於苗語。……居住在鄰近苗嶺高坡的苗族,稱其為“董乍”。苗語“董”是窩坨地,“乍”是漢人,即寓坨地的漢人。此為苗語倒裝句式,音譯為漢語便叫做“乍董”。
其三:對“茶洞”壹名的解釋,普遍認為這是壹苗語名。湘西自治州《行政區劃手冊》載:“茶洞系苗語,‘茶’指漢人,‘洞’指凹地。傳說古時此地住有兩戶漢人,遂有苗語稱其為‘茶洞。’”
其四:(茶洞)壩裏居住的多是漢民……,四方八處山裏的苗民都把她叫做. “乍懂”,意思是“漢人坪”。明朝洪武初年……在這裏設鎮駐軍,即以“乍董”命名,諧音寫漢字叫“茶洞”。今天,周邊苗胞還把茶洞叫做“乍懂”。“乍”就是“漢”,“懂”為“坪”或“沖”,“乍懂”就是“漢人村”或“漢人坪”,與茶無關。
第二種:“苗語中的茶峒,其意思是沒有漢人居住的地方”。這是宋伯勝寫“茶峒這個地方”壹文裏的文字,2015年9月28日首發於張家界政府公眾信息網上。
第三種:認為苗語稱呼的“茶峒”,是“落矮的小坪地”。這是以前民間的壹種說法,也是我和某些人士聊到的。具體原因,可通過以下闡述進行了解。
(二)
誠然,我們可以肯定,以上所說的“茶峒”是苗語地名沒有錯。若依字面聯系實地來看,這裏沒有種茶,地名裏的“茶”是某個意思的苗語記音。“峒”的解釋,以上以苗語所述也是對的:"峒,是夾山之間的河谷坪地",這就是苗語之意,峒或洞同音,屬苗語記音的選用字,但"河谷"兩字不壹定要有。如果把"峒 "字按漢語來解釋,與茶峒的地形就不符了。字典“峒”解釋——讀音: dòng,tóng,崆峒,山名,在甘肅;dòng,山洞。多用於地名。基本釋義峒,名山洞。古籍解釋康熙字典《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山洞(多用於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