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
《新華字典》對於“歷史”的解釋是: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2、過 去的事實;3、過去事實的記載。;4、指歷史學。[1]
歷史,有廣義與俠義之分。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簡介
歷史學,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歷史學:世界上壹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壹首回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壹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歷史教育
定義
歷史遺跡
歷史教育,以歷史和歷史學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 廣義的歷史教育,指人類社會各界所進行的以歷史學為基礎的教育活動。
狹義的歷史教育,特指學校教育中,以歷史學為依托,以學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師生***同探究、成長的教育活動。
功用
我國歷來有重視歷史教育的傳統。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說明歷史知識在人生修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深刻地指出:“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務,為國家之要道。”這反映了史學對於國民和國家的極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更是提倡國人“當以良史之憂憂天下”,增強民族的憂患意識。當代思想家任繼愈先生則認為“史學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是國家興亡之學,民族盛衰之學”,必須重視歷史學和歷史教育工作。
具體說來,歷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對個人而言,增進知識,促進思考,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健全人格;幫助自己認識自我、實現自我。以史為鑒,聯系現實,服務於人生。
2、 對壹個民族而言,增強民族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經世致用,服務於社會和國家。
3、 對人類文明而言,傳承歷史,延續文明;培養擁有全球意識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與教訓,造福人類。
中國歷史教育
沿革
歷史教育
中國的歷史教育,源遠流長,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後,中國廢除科舉制,建立現 代學校,歷史課始終是各級學校教育的必設的課程。文革以後,學校歷史教育逐步恢復正常,培養出壹大批新型歷史研究人才。
問題
然而,由於近年來人們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實用主義以及歷史學自身存在的壹些問題,使得當前歷史教育所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以下問題應當引起特別的關註:
第壹、高校歷史教育舉步維艱。高校歷史系是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的主力軍,而今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陷入了招生難、學生就業難的困境中。相當數量的高校歷史專業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從其他專業調節而來的,學生們往往不安心專業學習。在各高校紛紛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許多的歷史系卻縮小招生規模,還有不少大學將歷史系改成旅遊文化管理學系或開設旅遊文化管理學專業,以圖生存。
第二、中學歷史教育存在缺陷。中學教育是國民文化教育的重要階段,壹個公民接受歷史教育、了解祖國的歷史主要在中學階段,其人格的塑造也主要在這個階段。正因為如此,當今的歷史教育工作者特別關註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然而,目前我國的中學歷史教育卻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1.歷史課程教學不受重視,對歷史課定位不準確。歷史課往往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影響教師教學熱情,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2.沒有將歷史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養聯系起來,而是以傳授歷史知識,特別是以政治教育為主。這種歷史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中學歷史教材多為大學歷史課本的縮寫本,概念多,現成的結論多,敘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壹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界的註意,正在進行歷史教材改革試點。
4.教學方式陳舊、單調。在現代教學手段日益發展的今天,中學歷史教學仍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難以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5.歷史教師自身水平亟待提高。他們的學歷和職稱總體偏低,特級、高級教師的比例尤低。有些初中歷史教師為兼職教師,沒有接受系統的歷史教育和教學訓練,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6.初、高中歷史教學難以銜接。目前初中開設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課,高中開設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國古代史為限定選修課,這樣難以避免初、高中教學內容重復,而且二者之間的難度、深度距離太大。這些問題導致教師授課不便,學生學習困難。
第三、影視、小說等歌頌帝王將相、“戲說”歷史成風。優秀的電影、小說如《鴉片戰爭》、《林則徐》、《李自成》等曾在傳播歷史知識、培養愛國情感方面起過重要作用。但現在,許多影視、小說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更關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會效益。眾多歷史影視劇、小說中展現的是被美化的封建皇帝,在嘻笑怒罵中壹味歌頌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在“戲說”和編造中散布被歪曲的“歷史真相”。它們向觀眾、讀者傳播的是帝王將相創造歷史這種英雄歷史觀和封建落後的文化,其負面效應影響深遠。
第四、公眾歷史知識貧乏,歷史意識淡漠。據壹份關於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受測試的1065名參加者,平均得分為27.69分,及格率為15%,而受過高等教育者的平均得分也只有33.46分,僅比壹般人高出5.77分。某體育明星不知道盧溝橋為何物。有人身著日軍軍服招搖過市,其民族意識竟淡漠到了這種地步!至於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肆意破壞文物古跡、斥巨資修造假古跡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改革
學校歷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和自我反省。中國歷史教育界的每個人,也應該自覺地以歷史知識為依托,將歷史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去探尋歷史中的真理、前人的智慧。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經日益註意到歷史傳承的必要及歷史的經世致用功能。《百家講壇》就是其中壹個優秀的典範。我們的教育也日益地在倡導“人民歷史觀”,“歷史課程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將歷史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將古今中外的人民歷史和英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歷史與科技文化生活歷史、歷史知識與歷史思想、學習研究歷史與記錄創造歷史相結合,日益地突出歷史教育對個人、對民族、對世界的現實作用,日益地突出歷史教育的思想與智慧性。
當前,中國歷史基礎教育改革隨著新壹輪課改的進行,已經日益在各地展開並在探索中前進。期待廣大的歷史教師能擔負起時代的使命,致力於將歷史活學活用,讓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感動、學會愛國,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求真求實求用。
讓我們傳承歷史、經世致用!
各國歷史教育
中國
第壹部分 前言[2]
中學歷史教材
進入21世紀,人類加快了向現代社會邁進的步伐,科學技術、文化思想日新月異,國際間的交流不 斷加強,競爭日趨激烈。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從根本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高低,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有賴於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潮流。
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高中歷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呈現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壹、課程性質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壹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壹門基礎課程。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註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 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註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註學生生活,關註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