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和隹這兩個字,在古代壹個代表短尾巴的鳥的意思,壹個代表長尾巴的鳥的意思。
鳥: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長尾飛禽,後引申為能飛的昆蟲、地名等。
隹:短尾鳥的總稱,與“鳥”同源。“隹”是漢字的壹個部首,從“隹”的字與禽類有關。
在古代,帶隹字的鳥類多是短尾巴,帶鳥字的鳥類多是長尾巴,如:雀是小的短尾鳥,喜鵲是長尾鳥,但在漫長的漢字發展歷程中,隹和鳥也產生了混用。
擴展資料:
隹既然代表短尾巴鳥,除了鳥這個含義,還有壹個含義就是“短小”,所以雛字就代表幼小的動物意思,雛鳥是小鳥,雛菊指比菊花形小的壹種菊,雛形是初步的規模和形式;
還有壹個字稚也表示幼小只不過多指人,“蓬頭稚子學垂綸”,稚子就是小孩子,幼稚、稚嫩、稚氣都是形容孩子氣的壹些詞語。
有壹種特殊的鳥雅:這個雅,是楚地壹種鳥的名字,楚鳥對周燕,因為它的叫聲很像“雅”的發音,所以居住在秦地的人用秦地方言就稱這種鳥為“雅”。
百度百科-鳥
百度百科-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