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理解"壹日生活皆課程"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壹日生活皆課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把集體活動看作是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該把幼兒的壹日生活各個環節都賦予教育意義,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壹、實施壹日生活皆課程,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習慣
所謂習慣是壹種行為的模式,是在反復“操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就是說在 *** 和反應之間,由於不斷地重復而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系,習慣隨著不斷的重復而日益鞏固,越來越不容易改變。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壹個行動,收獲壹個習慣;播下壹個習慣,收獲壹種性格;播下壹種性格,收獲壹種命運。”可見,習慣對於人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習慣體現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還說過:”凡人生所需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的好,那麽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絕了,不易變。“美國許多著名的傳記作家分析名人的傳記後得出結論:幾乎沒有壹位名人在兒童早期未曾獲得良好的教養。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嬰幼兒時期最該培養的,這才是根的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五大領域的培養目標,特別強調幼兒興趣的激發和習慣的養成。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知識教育,而是養成教育;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養成習慣。 其中,健康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註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因此,在實施”壹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時,以”三餐壹點加午休“為實踐載體來落實《綱要》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例如:進餐活動我們會這樣做:充分的準備工作是進行好進餐活動的基礎。首先教師壹般情況下會從這七個方面做準備:
1、準備輕音樂。(如:班得瑞音樂)進餐時放輕音樂,營造高雅、輕松的氣氛。
2、準備適宜的餐具。餐具要使用科學、利於孩子吃得文明,進餐時盤子碗能夠同時使用,鍛煉孩子用盤子吃菜的能力。幫助孩子學會科學進餐。(如:學會了幹的食物和流質食物同時吃或根據需要吃)
3、積極向上的教師狀態(語言、表情、心理、行為)。教師動作輕、語言柔和,語言起到積極的作用,行為起到榜樣的示範,要給孩子營造輕松的心理環境。
4、物品要定置擺放。桌椅是否寬敞利於孩子進餐,進餐中的所需物品是否準備到位,固定位置擺放。
5、設定有價值的教育內容。(飲食、安全、禮儀、主題等)
6、合理的人員分工。主班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壹日生活活動,使教育內容更充實、有效、全面,其他教師做好盛飯添飯和環境衛生的維護。
7、教師和幼兒要成為環境的維護者。教師及時擦桌面、掃地面,引導孩子不撒飯,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
二、實施壹日生活皆課程,增強了教師的保育意識
在過去,壹提到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大家就會認為是打掃衛生,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服務的機械勞動。通過園級培訓,現場提問,年級每天的督促檢查,每周的班會交流。經過”壹日生活皆課程“的落實,大家才醒悟到,在管理幼兒吃喝拉撒睡的同時,是觀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的過程,是與孩子有更多交流時機的過程,是給予孩子母親般愛的過程,更是給予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過程。因此,教師保育孩子由被動的機械式勞動,轉化為真誠的充滿愛的表達。
三、實施壹日生活皆課程,教師關註到了幼兒的身心健康
幼兒期,是幼兒身體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更是孩子人格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因此,作為教師不光要關註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關註幼兒的心理發展。首先在”三餐壹點加午休“上,重視幼兒的身心健康。過去,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快快快,人家都吃完了,就妳還沒吃完。“”老師要打掃衛生了,妳到那邊吃去。“”快躺下,看誰還沒睡著。“等類似於這樣的催促孩子,讓孩子心裏常產生壹種不夠穩定和愉悅的心情。現在,教師通過學習”幼兒的身心特點“,把三餐壹點加午休當課程來實施,是教師進壹步認識到吃飯睡覺對幼兒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兒的三餐壹點加午休期間,營造安靜、輕松、愉悅的環境是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
其次,在壹日活動的其他教育環節,教師首先做到,讓孩子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獲得自由。教師的語言要能起到榜樣的作用,做到不在群體幼兒面前批評某壹幼兒。當幼兒發生不良行為時,單獨查明原因,正面引導。對特殊幼兒做典型案例,做到關註幼兒個體差異。
四、實施壹日生活皆課程,增強了層級的管理職能
在我園落實”壹日生活皆課程“的過程中,實現了三級雙向互動管理模式。過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壹個單線走的過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夠有效的結合,在”壹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引領下,用主題課程統領全部的教育內容,在日核心經驗的落實下,達到人人對教學的有效參與,使教育教學是全班教師***同實施的過程。班主任從過去的主要管理班務,轉變到班主任具有培訓指導本班教師的能力,具有全盤把握和協調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調動和促使本班教師有團隊精神的能力,具有帶動本班教師落實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級主任從過去的主要是傳達會議精神和被動管理,轉變到具有大局意識的管理者,能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能形成橫向互動,三個年級主任之間又形成了縱向互動。
五、實施壹日生活皆課程,找到了教研的突破口
幼兒園的課程應在三教或兩教壹保***同協作下開展,其中,班主任是課程管理的第壹責任人。同時,班級在形成周、日活動計劃時,是平行班***同研討的過程,日核心經驗又是三教***同研討的過程,班主任能做到實施過程中的指導。達到了,周周有教研,日日有教研,時時有教研。這樣的過程,是集體智慧的體現,是所有課程能相互滲透補充達到教育內容渾然壹體的探討空間,是達到人人對課程了解的時機,是教師***同提高的過程,是課程不因人員問題正常進行的途徑。
六、實施壹日生活皆課程,實現了大型活動進課程
六壹活動幾乎是每所幼兒園上半年的中心工作,過去更多的是老師指定好活動形式及內容,幼兒是被動的實施。我園將”六壹“活動以主題的形式,按年齡段做出符合幼兒年齡的主題活動實施計劃,每天的活動賦予教育意義,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並將活動滲透到孩子的壹日生活中,如:六壹是誰的節日?妳想怎樣慶祝節日等活動。讓六壹真正屬於孩子,讓孩子因六壹而快樂,成為了這次主題的真實寫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途徑,以上,是我們在實踐”壹日生活皆課程“過程中的幾點收益和感悟,我們堅信”生活即教育“這壹理念的科學性,我們也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更進壹步的挖掘其內涵與價值,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創造屬於他們的樂園,還孩子壹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B. 如何理解“課程內容即學習者的經驗”
學習者經驗取向的課程內容實質是壹種認知的課程內容取向,這種取向對課程回內容的本質有了新答的理解,對學習者個體的背景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只有被學習者內化了的教學經驗才作為課程內容.由於最終的課程內容需要經歷學習者的重構,教師必須對學習者施加正向的幹預,同時警惕負向的課程內容出現.
C. 如何樹立科學的課程觀
1.課程即學科知識
把課程界定為學科知識,在歷史上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課程及歐洲中世紀的課程都是分門別類的科目。最早采用英文“課程”壹詞的斯賓塞,也是從指導人類活動的各門學科的角度,來探討其知識的價值和訓練的價值的①。《中國大網絡全書》也認為課程即學科,它把課程定義為:課程是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這通常被稱為廣義的課程;狹義的課程則是指壹門學科或壹類活動②。
課程作為學科知識是至今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識化的課程定義,但這個定義本身也存在缺陷。這種課程定義把課程內容與課程過程割裂開來,並片面強調內容,而且把課程內容僅限於源自文化遺產的學科知識,其最大缺陷是把課程視為外在於學習者的靜態的東西,對學習者的經驗重視不夠。
2.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或預期的學習結果
這種課程定義把所有有計劃的教學活動都組合在壹起,以圖對課程有壹個較全面的看法。如課程論專家塔巴(H.Taba)認為課程是“學習的計劃”③;我國有學者認為:“課程是指壹定學科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教學進程。這個進程有量、質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級各類學校某類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④另壹種課程定義為預期的學習結果,持這種課程定義的學者們認為,課程應該直接關註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要求把課程事先制定壹套有結構、有序列的學習目標,所有教學活動都是為達到這些目標服務的。如奧利沃(P.Oliva)認為課程是“壹組行為目標”⑤,約翰遜(M.Johnson)認為課程是“壹系列有組織的、有意識的學習結果”。⑥這種課程定義把課程視為教學過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東西,把課程目標、計劃與課程過程、手段割裂開來,並過於強調課程目標和計劃,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學習者的現實經驗。
3.課程即學習者的經驗或體驗
這種課程定義把課程視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獲得的經驗或體驗,以及學生自發獲得的經驗或體驗。也即課程不僅僅包括了知識,而且包括了學習者占有和獲取知識的主體活動過程,課程知識是在充滿生機的社會 *** 往過程中建構生成的,視課程為經驗,從本質上說,就是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壹,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
這種課程定義把學生的直接經驗置於課程的中心位置,從而消除了課程內容與過程、目標與手段的二元對立,把課程的重點從教材轉向個人,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價值。但這種定義的課程有忽略系統知識在兒童發展中的意義的傾向,且在實踐中很難實行。
課程定義的紛繁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對於課程概念的認識是壹個不間斷的過程,課程定義的科學化,只能是在這樣的過程之中逐漸接近完美和圓滿,任何關於課程的新的定義,不可能是對於課程定義探討的終結。對各種課程定義的辨析,將有助於拓展我們對課程的理解。
D. 課程生成遊戲,即課程先導式
教師依據幼兒園課程標準、大綱等指定的幼兒園課程的目標為內容,把遊戲作為課程實施或教學的基本途徑,為兒童創造豐富有意義的遊戲(學習)環境,精心設計與組織專門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支持、促進和引導兒童學習和發展。
E. 課程即活動這句話是否正確
課程: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
活動:活動是指由***同目的聯合起來並完成壹定社會職能的動作的總和
所以,這路過是錯誤的。課程不是活動。
F. 課程即教材是誰說的
壹、課程的概念
“課程”壹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小弁 》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裏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雖然他對這裏的“課程”沒有明確界定,但含義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課及其進程。這裏的“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沒有涉及教學方面的要求,因此稱為“學程”更為準確。到了近代,由於班級授課制的施行,赫爾巴特學派“五段教學法”的引入,人們開始關註教學的程序及設計,於是課程的含義從“學程”變成了“教程”。解放以後,由於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以前,“課程”壹詞很少出現。
在西方英語世界裏,課程(curriculum)壹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麽知識最有價值?》(1859)壹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壹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簡稱學程。這壹解釋在各種英文詞典中很普遍,英國牛津字典、美國韋伯字典、《國際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這樣解釋的。但這種解釋在當今的課程文獻中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並對課程的拉丁文詞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壹詞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由此課程就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軌道,從而引出了壹種傳統的課程體系;而“currere”的動詞形式是指“奔跑”,這樣理解課程的著眼點就會放在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和經驗的自我建構上,就會得出壹種完全不同的課程理論和實踐。
綜上所述。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壹門學科。
二、課程內涵的發展
1.課程即教材
課程內容在傳統上歷來被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重點放在向學生傳遞知識這壹基點上,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所以,課程內容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壹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
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認為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誇美紐斯。
2.課程即活動
這種課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通過研究成人的活動,識別各種社會需要,把它們轉化成課程目標,再進壹步把這些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取向的重點是放在學生做些什麽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系上。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註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是壹種探究性的教學。
3.課程即經驗
在泰勒看來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而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他認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學習經驗,而不是向學生展示各種事物。”這種觀點強調學生是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質和量決定於學生而不是課程,強調學生與外部環境的互相作用。教師的職責是構建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各種情境,以便為每個學生提供有意義的經驗。
G. 課程即教學科目這句話對嗎
對。
課程是壹個使用廣泛而又含義多重的術語,對於不同的版人,在不同的情境裏,課程可能意味著不權同的事情。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人作壹番簡單調查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為自己知道何謂課程,而對它的界定卻莫衷壹是。
課程定義固然要有,因為這是溝通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壹種必不可少的工具。重要的是在於使大家認識到,每壹種課程的定義和用法,都隱含著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以及對教育的某種信念,並標明了最關註課程的哪些方面。
(7)課程即活動擴展閱讀:
註意事項:
在學校的網站內,會有每壹門課程的簡單介紹,還會有課程安排的內容,大家可以將感興趣的專業集中起來,這樣更方便大家進行選擇。
而且可以更好的更具自己目前的情況來進行確定,只有逐層升入,才可以更好的將課程完整的學好,從而可以對未來的學習更有幫助。
如果大家想要使用AP或 A level考試的分數來兌換學分,壹定要提前申請,這樣大家可以更快的進入課程的學習,開始選課,有更多的選擇。
H. 遊戲生成課程,即遊戲先導式
教師根據兒童在遊戲中表現出來的需要、興趣,即使地組織與引導兒童展開相應版的學權習活動,幫助兒童擴展、豐富或深化有關的學習經驗,從而使得幼兒園課程更適合兒童的學習需要與興趣,較好地解決課程的目標、內容與兒童學習和發展的現有水平之間的“相稱”或“匹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