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知名社交網站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語”小組,並吸引了8000多名成員,裏邊有超過2500條中式英語例子。
當中國人發明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後,這個看起來有些雷人的詞匯就帶領著Chinglish(中式英語)壹路前進。當四川人發明了“standing flower”(站花)後,川式英語也開始不斷出現在川菜菜譜的翻譯中。如果是嚴肅的學者,聽過這種統計後大體上有兩種反應。壹種覺得08奧運都舉辦過了,外國人看見滿街路牌上都是讀不通的或讀出歧義,這樣太丟人了。另壹種就是強烈的自豪感了。English到中國變成Chinglish,然後不但被foreigner accept(外國人接受),而且居然還很Popular(流行)。這說明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已經相當不壹般了,不說跟盛唐比吧,但也相當了不起了。
更多關於Chinglish的笑話,是天才的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例如那個著名的頗有詩歌性質的事故現場描述:“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s pengpeng,the people die(壹輛車來,壹輛車去,兩車碰碰人死了。);“You say what?(妳說啥?)→無論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看了都不禁會心壹笑。
就是這樣壹個個無名的天才,用幽默溶解了語言的國界,微笑著伸出手,讓不同的人牽著手走到了壹起。不經意間迸發出的火花,卻不知不覺中溶解了冰河——“drink tea(喝茶)”……這些中式英語已經成為了標準英語的壹部分,而“博客”、“粉絲”這些生詞也逐漸被添加到漢語詞典裏來。
2013年3月下旬,壹段記者采訪贊比亞官員的視頻今日在網上走紅,獲得數萬微博網友關註和轉發。視頻中,壹位男記者和贊比亞官員對答,網友稱其“發音夾雜方言腔調,語法存在中文思維痕跡”,掀起了壹場關於“中國式英語”的爭論。 視頻中記者壹***用英語提出了三個問題。第壹個問題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ks Countries?” 第二個問題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第三個問題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其中,“how do you see”成為了網友吐槽的另壹個雷點。 中式英語再次成為了熱點。這次不再是指示牌上的英文錯誤,也不是餐館不知所雲的菜譜,而是中國人自創出來的新詞匯:“Smilence”(笑而不語)、“Emotionormal”(情緒穩定),還有更富時代特色的“Chinsumer”(指到國外旅行瘋狂購物的中國人)、“Vegeteal”(指開心網上的“偷菜”)。人們在網絡上傳播和把玩著這些中式英語單詞,新詞還在不斷被發明出來。
從最早我們自己諷刺初學者英文水平低,到後來好多外國人搜集散布在公***場合裏不經意間的“巧妙”錯用,再到如今中國人開始故意錯用甚至自創英語單詞,中式英語(Chinglish)的內涵在不斷地被拓展,人們對中式英語的態度也由開始的拒絕、嘲笑轉變為欣賞、把玩甚至鼓勵。語言是時代變遷最敏感的反應器,中式英語繁盛的背後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在“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後,也許會有更多中式英語成為外國人的日常用語。
有人給中國式英語下了定義: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匯特色的英語。不過,中式英語進壹步被提上議事日程,還是跟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工作、生活和旅遊有關。影響最大的中式英語還是公***場所指示牌和餐館菜單上的英語,在網絡上,它們多數由外國人拍攝,以圖片配文的形式出現,數量可謂成千上萬。比如“請攜帶好隨身物品”被寫成“Please take good personal luggage”,“先下後上,文明乘車”則是“First under after on,take riding with civility”。有當事者表示,許多地鐵站、旅遊景點、餐館和其他公***場所的中英文雙語標誌,英文翻譯最初只為形式齊全,有些只是隨便拿字典或者用谷歌翻譯之類的軟件翻出來完事,並沒有太多人註意,可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出現在這裏,他們首先註意的是英文,於是其中的錯誤壹壹浮出水面。 讓人意外的是,大多數外國人並不討厭中式英語,還有不少人真心喜歡。也許跟外國朋友的鼓勵有關系,當前壹段時間內,許多中國人開始按自己的方式自創英語詞匯和句子,如Smilence這樣類似Brangelina(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夫妻的合稱)的“自創合成詞”。也有些詞把漢語裏的俏皮話直譯過來,造成錯位和有趣的效果,比如“We two who and who?”(咱倆誰跟誰?),“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錢沒有,要命壹條),“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美中不足)。新華社報道稱這是“中國式俏皮話豐富了英語”——而這是壹種創新的中式英語。
老外對中式英語的喜歡看似意外,其實也容易理解。就好像我們看到外國人學中文,即使錯誤頻出,也不會瞧不起對方壹樣。而就在學英語的中國人努力改正中國式的語病時,許多外國人卻在熱心地收集和整理散落在各個角落的中國式英語。當然也有老外充當“語言翻譯”努力幫中國城市糾正錯誤的英文,像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的杜大衛。不過,就像英國《衛報》的報道所言,更多老外覺得中國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為字母語言添加了調味劑。對來過中國的老外來說,拍下中式英語的招牌然後上傳到網上,已經變成壹種時尚。在照片分享網站Flickr上,中式英語的照片已達4千多張,甚至老外們開始交流起哪個風景區和城市的中式英語最多,比如廣州的蓮花山就是幾個老外公認的中式英語的繁盛地。
而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M)則從全球視野和英語語言發展的角度給予了中式英語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從2005年開始起,Chinglish就被其評為影響全球的十大詞匯之壹。GLM認為,中式英語正在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大量的中文詞匯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匯最主要的來源,比率可達20%。他們每年都會評選出年度最受關註的中式英語,比如2006年的 “No Noising”(別吵,地道英語為“Quiet,please”)、 “Question Authority”(問訊臺,地道英語為“Information Booth”),2008年的Deformed Man Toilet (殘疾人廁所,地道英語為“Handicapped Restroom”)、 Airline Pulp(航空餐,地道英語為“Food Served Aboard Airlines”)。GLM認為:中文具有令人驚訝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其產生新詞和接受外來新詞的能力非常強,而中式英語是壹種“可喜的混合體”。 有趣的是,中式英語的被發現和被消滅幾乎是前腳和後腳的事。有外國人說,他曾經在機場發現有趣的中式英語,可是沒過幾天再去的時候,已經被更換成正確的表達方式。也許正是外國人對中式英語的發現讓國人開始註重對中式英語的清理,特別是奧運會和世博會在中國城市舉行的這幾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都展開了對中式英語標識的全面糾正工作。而同時傳來的卻是外國人遺憾的聲音“取締中式英語的消息令人沮喪”,“如果來到中國只看到‘Welcome’,而不是看到‘Welcome your presence’,將是多麽索然無味”。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上出現了“救救中式英語”的小組,吸引了8000多名成員。在國內網站如天涯上,保留中式英語的帖子也能得到無數響應。不過,在中國人中,更多的意見是:“這些錯誤的翻譯是挺好笑的,但是這種錯誤的標識長年累月地被掛在大街小巷醒目之處就更好笑。這種混合式的非標準英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有網友表示:“我們不能因為外國人覺得好玩就把它們保留下去。”
正統領域的中式英語勢必將越來越少,但另壹方面,更多的人可能會對中式英語更加敏感(無論中外人士),新上傳的網上的Chinglish圖片總能引起網友追捧,比如最近的壹個安徽房地產廣告語“No Hefei,Guangbian World”(不出合肥,逛遍世界),還有“Kaifeng Bus Stop Jin Mouth”(開封公交進站口),上海南京路咖啡館裏的“ Take Iron Coffee”(拿鐵咖啡) 等,它們總在出其不意地挑戰著人們想像力的極限,而趕在它們消失之前將其記錄下來,正是許多人在做的。“中式英語要消失,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已經成為民間文化的壹部分。”有人分析道。在互聯網上,中式英語的狂熱追隨者數目還在上升之中。而中式英語的新式變體也在不斷湧現。GLM堅持認為:中式英語會繼續存在,甚至可能更“繁榮”,Do you need any help welcome toChi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