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份報紙大家想必都知道,叫《參考消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計劃經濟的年代,這份報紙是屬於內刊,壹般是科級以上的幹部和單位才能訂閱,我小時候就喜歡在我父親的辦公室閱讀,因為這份刊物當時的報紙不同,沒有那麽多八股文,而且這份報紙有壹個專欄叫《海外看中國》,就是直接翻譯國外刊物關於中國的資料,我很喜歡這個專欄。
1990年我到上海工作,在這裏必須要提到我的單位,這個單位是我生命轉折的壹個重要點:同濟大學。我在同濟大學後勤處的鍋爐房工作,工作就是燒鍋爐。
在去上海之前,我在江西讀初中與高中,英文很壹般,因為覺得我們這些人根本用不上英文,所以沒用心學(當然我是個典型的調皮的孩子,其它的學科也是屬於班上的末尾)。
到了上海,才發現處處有英文,為了搞清這些英文的意思,我對英語產生的興趣,並開始自學英語。這裏要提到的我在同濟工作,有壹個相當好的學習的環境與氛圍,我充分利用了這樣的環境,來學習英語,包括去大學教室旁聽大學英語,並參加考試,還考得不錯,當時的老師也開明,也歡迎我這樣壹個工人來學習。
我當時學習英文只有兩個途徑來閱讀英文原作,壹個就是China Daily,另壹個就是21stCentury English. China Daily對我來說,深了壹點,21stCentury English比較簡單,而且是周刊。這是英文閱讀的起步,那時是壹本辭典,壹張報紙,在報紙上寫滿了註解,慢慢啃下來的。
當時同濟圖書館還有大量的二手英文書銷售活動,就是從國外進口壹堆的二手英文教材,小說,雜誌等,很便宜,可是我當時的英文水平壹般,也看不懂多少,所以沒買什麽,要擱現在,肯定會淘瘋了。
有壹次,同濟圖書館處理舊書,其實包括英文的期刊,如《ASIAWEEK》《FAR EAST ECONOMIC REVIEW》(這兩本雜誌已停刊,我手頭還保留壹些作紀念)《TIME》《NEWSWEEK》等出售。讀了那麽多外語我想知道自己倒底能看懂多少原版雜誌中的文章,同時也想知道外國雜誌究竟是如何報道中國人。以前所讀的文章大都是中國人寫的或者說是經過censor的,所以我想不僅僅只從中國人的媒體去知道發生在中國的事,我也想看看國外人的壹些觀點。古人雲“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我喜歡從各個角度去看待問題,聽聽別人的意見,然後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並得出答案。
? 剛開始還覺得比較吃力,不論是單詞量、語法、風格、用詞等與CHINA DAILY和21st Century有著天壤之別。但因為自己很想知道這些雜誌裏關於中國的文章到底寫了些什麽,只能硬著頭皮,借助自己買的十幾本字典及在圖書館借的書讀下來了。雖然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讀完了篇文章而且還半知半解,但我卻從中得到了非常大的快樂-----不僅讀完了而且還知道了壹些別人不知道的或者說以前從未知道的東西,那個開心自然不言而喻。
從此我就喜歡上了閱讀英文雜誌。當時在同濟、上外和復旦都有壹些小販來販賣最新的TIME, NEWSWEEK,ECONOMIST,FORTUNE和NATIONAL GERGRAPH,我會定期購買,相對而言, ASIAWEEK和REVIEW要比NEWSWEEK,TIME,FORTUNE和NATIONAL GERGRAPH等便宜,所以這二本我購買多,而且這兩本針對亞洲的雜誌對中國的報道要更多。其它的雜誌如果有中國的報道我也會適當購買。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了個叫Karl的人,他覺得我的英文水平可以開始閱讀英文小說了,於是我嘗試開始閱讀。
我閱讀的第壹本當代小說是壹個叫Stephen Coonts的軍事小說The Minotaur因為我是個軍事迷,所以首先的是軍事題材的。
剛開始看得嗑嗑吧吧,但後來被情節吸引了,壹口氣看完。看完才知道,其實讀小說並不難,於是開啟了我的英文書閱讀,雜誌的閱讀量開始減少。
讀完這壹本,底氣也足了,於是把當時市面上能找到的海明威的書都讀了壹遍,從《老人與海》,到《太陽照常升起》,從《永別了,武器》到《喪鐘為誰而鳴》。 然後還有其它很多書,包括《湯姆索耶歷險記》《哈利貝克辛歷險記》《野性的呼喚》等。
但我買的更多的是暢銷書,因為便宜,大概10元左右壹本。無論是NO.1Best Seller還是各種獎的WINNER,都是壹樣的,看厚度,厚的就貴,薄的就便宜,但總的來說,比中文書籍要便宜多了。而且相對當時的上海外文書店的價錢來說,這些暢銷書基本就是白菜價。?
因為喜歡看書與買書,我每周都會去上外,同濟與復旦的這些二手外文地攤去逛,時間久了,就認識了壹些買書的。
這個劉師傅在復旦的國權路有壹個小的房間,因為熟了,我每周都會去他哪裏,他所有的書與雜誌我都會先過壹遍,而且價錢市場上的要更低,大概5-8元壹本的書與雜誌。?
就這樣,在上海工作的這些年我囤了壹堆的英文書,而且是好書,除了各種得獎的書,還有John Grisman,Michale Crichton,Stephen King, Stephen Coonts, Tom Clancy, Dean KOONTZ等壹些暢銷書作者的系列書。
此外,還有各種詞典,比如這本COD才5元。1940年的韋伯才20元,品相相當好,價錢也相當便宜。
除了這個老林,還有壹個在閘北的,我也經常會去,直接上他們家淘。
不過,現在我離開上海20多年了,好像再也看不到這些英文書販了,真的是很遺憾的壹件事。
? 當時我認識的朋友Karl還推薦我壹個地方,在盛澤路有個二手外文書店,這個書店我書買得不多,但詞典不少,比如這本劍橋英文詞典,就是在那買的。
後來這個店沒了可惜了。
但我又找到了新的地方。壹個就是在福州路上海外國語書店附近的山西南路36號上海外文圖書公司舊書門市部。這裏也有大量的英文圖書與雜誌出售,包括國家地理與經濟學人。
除了這個點,還有壹個在復旦,是我無意發現的,叫復旦舊書店,政肅路55號2樓。這個地方不但有英文舊書,還有大量中文舊書,每次到上海我是壹定要去這個地方。
? 最後要提的就是,在2015年之前,上海還有大量的盜版英文書,比如侯賽因的《追風箏的人》《群山回響》《燦爛千陽》,都是在上海買的盜版英文書。當時上海的報刊亭還有原版《國家地理》,25元壹本,都是最新的,我也買過壹些。但現在無論是盜版英文書還是《國家地理》都看不到了。
談完了上海,我再談南昌。
我於2010年回南昌,作為壹個書迷來說,自然會去了解當地的書店與相關的信息。
在南昌有壹條街叫文教路,是南昌最著名的舊書街。在不到1公裏左右的區域裏,我所經歷的鼎盛時期大概有40多家二手書店。
不過,與上海不同,這裏的英文書極少,而且名著居多,這些名著我和我妹妹家基本都有。偶爾也會遇到壹些英文書,比如The Fault In Our Stars就是無意淘到的。我在南昌淘到的最得意的英文書就是拾得書屋(江西難得的獨立書店)的Band of Brothers系列4本。
雖然英文書少,但這裏有大量的二手英文詞典,比如這本《牛津簡明英語詞典》40元就淘到了,還有林語堂的《遠東英漢詞典》也是不到30元,新版的牛津與朗文也不過是35元左右。我在這條街上至少淘到了25本左右(有的是重復的)英文二手詞典,極大地充實了我的英文詞典庫。
目前我手頭的英文書我都看不完。以前囤的都來不及看,有的在頻繁的搬家過程中丟了,有的借人沒還。還有的我覺得壹般就賣了,現在家裏的英文書少多了,但都是精品。同時買書也不這麽瘋狂了,除了便宜買壹些英文暢銷書,基本都是以與公益,社會學,人文與哲學的為主,有的是通過網上,有的是托朋友帶。
自從認識群主後,開始囤大量的電子書,這點要感謝群主,所以寫這篇分享,也在感謝群主給我開辟了另外壹個英文閱讀的途徑和渠道。
以上是我的分享。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