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修字隸變和楷化的區別

修字隸變和楷化的區別

四隸變和楷化

從小篆變為隸書,是漢字形體演變史上最深刻的壹次變革。它徹底改變了古漢字的象形面貌,使漢字變成了點畫化、符號化的今文字。人們把這次變革稱為“隸變”。楷化是把漢字楷書化,主要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把波折的筆形改為橫平豎直,使漢字更加方正,少數不便書寫的字也有所簡化。

隸變和楷化使漢字的筆畫、構件和整體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筆畫改曲為直。如:⊙→日、 →月。

2.省減部分構件。如:“屈”字本來上從“尾”下從“出”,隸變省去了“尾”中的“毛”。“香”字原來上從“黍”下從“甘”,隸變省去“黍”的下半部分“氽”,“甘”變為“日”。“雷”字本來在“雨”下有三個“田”,隸變省去兩個“田”。“星”字本來上有三個“日”,隸變省去兩個。

3.同壹個字作偏旁在小篆中與本字形體壹致,但隸變後,在不同的隸書字裏,因部位不同而改變成不同形體。如獨體字“火”,在“炎災炙灸”中與單字形體壹樣,但在“烈照然”裏變成四點,在“焰燒炸”裏,“火”的左下壹捺變成-點,在“光”中變成“?”,在“赤”中變成 “”。又如“水”,在小篆裏,不論單用還是組字用,組字時又不論在左、在右、在上、在下,都寫作巛,但在隸書中,因部位不同而分別寫作“水(冰)”、“氵(河)”、“水(泰)”、“興(益)”。其他如“心、手、肉、刀、阜、邑、示、衣”等,作偏旁時都有壹種以上的變體。

4.小篆中本來是不同的構件,隸變後成為相同的構件了。如,?(卥)本來象鳥落在窩上,是“棲”的本字;隸變初作“卥”,楷書作“西”的俗寫體“西”。卥(卥),本象草木的果實,“栗、粟”等字上部本來都從“卥”(tⅰαo),隸變後也作“西”。“覃”字上都本來從“卥”(lu),隸變後也作“西”。“票“要(腰)”等字上部的 ( ),像腰和兩只手,也隸變為“西”。“賈.覆”等字上部的“ ”(Xⅰα),同樣變成了“面”。這樣就使五個不同的東西變成了壹樣形體,並充當了現代漢字字典的部首。又如隸楷中“春奉秦泰奏”五字裏的“ ”,在小篆裏本來各不相同,隸揩也把它們混而為壹了。

這樣,隸變和楷化就使古代漢字的象形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不象形的近代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