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聰明人進來。

聰明人進來。

在公元前後的幾個世紀裏,在亞洲、北非和歐洲,漢朝出現了壹些強國,比如中國、安息、貴雙、波斯的薩珊王朝、印度的笈多王朝、羅馬。當時有壹條橫跨中亞、連接歐亞的交通大道。它在這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大量中國絲綢和絲織品通過這條道路向西運輸,這條交通大道在19世紀被歐洲學者稱為“絲綢之路”。後來這個名字被普遍接受。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有雪山,有壹望無際的沙漠,有鹽堿沼澤。在生產力和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條件下,古代各國的勞動人民、商旅人士、使者和僧侶冒著流沙、風雪開辟商路,為加強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作出了巨大貢獻。

絲綢之路與中西交流公元前4世紀,希臘議會稱中國為“塞雷斯”,意為絲綢之國。這說明中國的絲綢產品早已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說明絲綢之路早已開始。但歷史上有記載的大規模交流,是從漢代張騫與西域交流開始的。公元前138年,張騫被漢武帝下令前往嶽石,被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9年,漢武帝派張騫西與伊犁河流域的烏孫接觸,同時向大灣(今費爾幹納河谷)、康居(約在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大嶽(阿姆河中上遊)、大夏(巴克特裏亞)、安息(帕提亞)、體。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把他的兩次使命稱為“空心化”,意思是第壹次走上了壹條從未被開辟過的道路。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在中國西漢時期,根據《漢書·地理誌》的記載,絲綢之路有南北兩條路。南路從中國的玉門、陽關(今敦煌西),經鄯善(今新疆若羌)沿南山(今阿爾金山、昆侖山)沿河向西,過莎車(今新疆莎車縣)以西的青脊,到大月氏,安息。大嶽家有許多岔路:向北渡媯水(阿姆河),與康居、蔡妍(鹹海與裏海之間)相連;南與印度相連;西南與柯賓(今克什米爾)、武夷山(赫拉特)至條支(拉塞尼)公路相連;向西到穆魯、赫卡銅派洛斯、埃克巴塔納、泰西豐,到達敘利亞的安提阿,渡海到希臘、羅馬,或經大馬士革、提爾南下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北路,從車市(今新疆吐魯番西)前的王庭沿北山(今新疆吐魯番西)南,沿塔裏木河西,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西過青脊,出大灣、康居、蔡妍,經裏海、黑海以北草原,與歐洲相連。張騫第壹次出使時,從匈奴脫身,經過大灣、康居、大嶽,到了大夏,走的是北路。他回來時“並(傍)南山”,走的是南道。南北兩路都在天山以南。

此外,漢代天山以北還有第三條西行商路,沒有具體記載。這條通道是準噶爾盆地到天山北麓烏孫、大灣的路。張騫第二次出使,從內地到烏孫,走的是天山以北的通道。他從烏孫向大灣、康居、月氏、大夏派遣使節。東漢時,班超治理西域。公元97年,派甘英到大秦(羅馬),到達安息西部邊疆波斯灣,準備渡海。但他受到其余船民的勸阻,未能實現。這是漢代中國的使節在絲綢之路上到達的最西端。

公元3世紀以前,天山以南有兩條路,往南的路比較繁華。3世紀至5世紀,兩晉南北朝時期,天山以北的通道最為繁華。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漢代也有壹條向西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約五個月到達杜源國(今越南峴港);又經過四個月的航行,到達了沒有國家的陸毅(今天的泰國);航行20天左右,出境(今緬甸丹納沙林);然後步行十多天到富幹都魯(今緬甸北木附近);航行了兩個多月,到了黃之國(今印度康考迪普南),到了黃之國(今斯裏蘭卡)以南,“中文的譯本從此還回來了。”程程並不是西漢時期中國航海家到達的最遠的地方。《漢書地理》記載的這條路的回程不再走陸路,很可能繞道馬六甲海峽,總航程時間延長。中國絲綢進入印度時,首先運往巴厘柴格(今布羅西港)和巴巴裏肯(今卡拉奇附近)。從這兩個港口向北,與中亞的絲綢之路相連。向西,經由阿拉伯海、波斯灣和幼發拉底河與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貿易路線相連,然後通過地中海航運公司到達羅馬。從印度出發,也可以繞過阿拉伯半島,經紅海進入埃及亞歷山大,再經地中海到羅馬。在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的情況下,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就顯得更加重要。

絲綢之路和中西貿易絲綢之路是壹條橫跨亞洲和歐洲的商業大動脈,也是東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道路,其中國際貿易在當時最為突出。《後漢書·西域傳》說:“奔襲驛站,無止境;商人販客,日款下塞”,反映了使節不斷來來往往,商販不斷往來的情況。"

中國絲綢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布的國家。在殷周時期,勞動人民已經織出了色彩斑斕的深色絲綢和彩色刺繡。後來發明了羅紗和織錦。漢代的制絲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長沙馬王堆漢墓保存的精美絲綢就是證明。中國的絲綢出口始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稱中國為絲綢之國,表明亞洲商人已將絲綢運往歐洲。從西漢到南北朝,中國絲綢大量運往西方。為了保證經濟往來,漢朝還采取了必要的政治措施,如派遣使節、設置驛站等,以保持商路暢通。

中國的絲綢在古代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被視為珍寶。韓與西域交流後,絲綢在中亞和西亞流行。安息吧,尤其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皇後。全國各地的寺廟也大量使用絲綢裝飾。在羅馬帝國時期,中國絲綢在歐洲被廣泛使用。在西羅馬的中心羅馬和東羅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皇帝、元老院甚至權貴家族都以穿中國絲綢為榮。基督教堂的法衣、祭祀服、掛簾、祭壇都是用絲綢制成的。國家官員穿特殊形式的絲綢長袍,而世俗的富人壹般穿普通的絲綢長袍。公元3世紀的壹位羅馬作家說:絲人們制作珍貴的花絲,它的顏色像野花壹樣美麗,它的材料像蜘蛛絲壹樣纖細。

中國不僅大量出口絲綢,還向中亞、西亞甚至羅馬出口鐵、鎳、貴金屬、青銅器、漆器、杏子、甘蔗等。中國從中亞西部,尤其是大灣,進口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來自中亞國家的植物,如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蔔和黃瓜,都傳到了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其他樂器,如瓚、琵琶和瓚,以及繪畫、雕刻和圖案設計技術傳入中國。休息和羅馬羊毛和玻璃也來自東方。大灣到西方的貿易使節壹年達到十次以上。他們去粟特、大夏、印度安息,甚至西行。

中國絲綢和其他國家商品的暢銷以及從中獲得的巨額利潤,使中亞、西亞、北非和南歐國家為控制貿易路線和壟斷貿易進行了長期鬥爭。中亞處於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中亞的主要經紀人是粟特人。粟特,以馬拉昆(今撒馬爾罕)為首都,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也被稱為康居。他們壹向以國際貿易聞名,並在轉口貿易中獲利豐厚。但是粟特人太小,無法控制和壟斷絲綢之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絲綢之路壹直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直到大夏和安息獨立。這種壟斷收入在塞琉古的財政和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獨立後控制了中亞和西亞,壟斷了絲綢之路的過境貿易。這個時候塞琉古就尷尬了,失去了國際貿易的霸權。安息從轉口貿易和出口貿易中獲利頗豐。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利十倍之多。安寧死後,薩珊控制了通往波斯的絲綢之路的國際貿易,禁止粟特商人過境絲綢,阻止羅馬商人出售絲綢,企圖壟斷專利。然而,東方商品仍然流向羅馬。羅馬人每年從印度、中國和西亞進口大量商品。這些商品在羅馬銷售的價格比在印度貴100倍。絲綢與同等重量的黃金價值相當。由此可見,當時國際貿易中的商人可以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絲綢之路和中外友好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與中亞、西亞、南歐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壹直不絕於耳,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紀,張騫第壹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遊歷了大灣、康居、大嶽,回國後向漢武帝匯報了西域各國的情況。公元前121和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衛青兩次打敗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離開漠北。此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領300人的代表團出使烏孫,並派遣烏孫使節訪問大宛、康居、大嶽、大夏等國。中國使臣去歇息,國王派將軍帶領兩萬騎兵到東部邊境迎敵。當中國大使回到中國時,他還把大鳥蛋(鴕鳥蛋)和李(羅馬雜技演員)送給了漢武帝。其他國家也派出使節互相交流;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始於使節、商務旅行和民間交流。

公元前1年底,大月氏通過絲綢之路將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據記載,公元前二年,“大嶽王賜博士壹部寶塔經”(《魏魯西容傳》)。漢昭帝漳河元年(公元87年),後主派使臣到中國獻獅子和符拔(《後漢書·西域傳》)。漢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安息王滿渠派遣使臣來華,獻獅子、大鳥(安息鳥)。公元148年,安清(字師高),壹個休息的和尚,來到中國傳播佛教。從148到171,他在洛陽翻譯佛經,先後翻譯了35部佛經,41卷。他不僅傳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對中國翻譯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那以後,使節們與人民的聯系更加密切了。南北朝至唐代,伊朗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先後傳入中國。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大約四五十年後,粟特商人把中國制造的破爛紙運到了中亞。漢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齊(馬其頓)、都爾(色雷斯)遣使來華”(《後漢書·紀》記載)是中歐直接交往的開端。東漢桓帝九年(公元166年),羅馬皇帝派遣使節來華獻象牙等禮品,三國時期孫權五年(公元226年),羅馬商人赴建鄴迎接孫權等活動均有史書記載。這些都直接增進了中國與歐洲國家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