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廚讀音:páo chú。
解釋:(書)(名)廚房。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後漢書·仲長統傳》:使餓狼守庖廚,餓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斵生之骨髓。
宋·孟元老《序》: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上》:旁立隟宇,為庖廚浴湢之所。
《漢書·東方朔傳》:放鄭聲,遠佞人,省庖廚,去侈靡。
清·張岱《陶庵夢憶·張東谷好酒》:庖廚之精遂甲江左。
唐·杜甫《麂》詩:永與清溪別,蒙將玉饌俱。無才逐仙隱,不敢恨庖廚。
分字解釋:
庖:
1.廚房:~廚。
2.廚師:名~(有名的廚師)。
康熙字典釋義: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匏。《說文》廚也。《詩·小雅》大庖不盈。《周禮·天官》庖人。《註》庖之言苞也。裹肉曰苞苴。《疏》言苞者,今之廚。轉作苞者,欲取庖人主六獸六禽,有裹肉之意也。《史記·三皇本紀》大皥庖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
又《集韻》通作包。《易·垢卦》九二包有魚,無咎。《釋文》包,亦作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