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的筆畫有13畫,筆畫是橫、豎、撇、點、橫、豎、撇、點、橫撇/橫鉤、豎、橫、撇、捺。
詳細解釋:
(1)形聲。從林,疋(shū)聲。本義:灌木名。又名荊,牡荊。
(2)同本義。落葉灌木,開青色或紫色的穗狀小花,鮮葉可入藥,或小喬木,枝幹堅韌,可做杖。
(3)又如:楚棘(荊棘);楚焞(古時占蔔用以灼龜的木棒。以荊木制成);楚藿(用荊條做的捕魚籠);楚楚(叢生的樣子;鮮明的樣子);楚木(叢生之木);楚林(叢林)。
(4)周朝時國名。
(5)周代諸侯國,戰國時七雄之壹。熊繹受封於周成王,立國於荊山壹帶,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周人稱為荊蠻。後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王城)。
(6)秦楚之際,陳勝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自號楚王;漢元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漢六年,國除。
楚在康熙字典中的意思:
楚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
〔古文〕《唐韻》《正韻》創舉切《集韻》創阻切,粗上聲。或作?。《說文》叢木也。壹曰荊。《詩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註》楚楚,茨棘貌。
又《詩召南》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疏》荊屬。薪雖皆高,楚尤翹翹而高也。
又《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楚,荊也。撲撻犯禮者。
又萇楚,草名。羊桃也。《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又楚楚,鮮明貌。《詩檜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又辛楚,痛也,別作怵。《陸機與弟士衡詩》慷慨含辛楚。
又國名。《書禹貢》荊州之域,周熊繹始封。
又三楚,地名。《史記貨殖傳》淮北郡、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南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