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古文的確為太,陽去聲。現在很多方言裏也讀太,陽去聲。
大太泰古字就是同壹個字,以大和太為偏傍的字現在也讀太。
妳說康熙字典也是da,以下內容皆出自康熙字典,方括號裏是我的註釋。
《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dài]
《正韻》度柰切,音汏。 [dài]
又《集韻》《韻會》《正韻》他蓋切,音忲。音泰。[tài]
又《廣韻》《集韻》《韻會》唐佐切,音?。[tuó]
又《集韻》《韻會》《正韻》吐臥切,音拕。[tuō]
又葉徒計切,音第。[di4]
《徐曰》本古文人字。壹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這個達字是個陽入聲t尾字,很多t尾的字會變成i尾,因為發音部位相同。]
由此可見沒有壹個註音是為da的。
話說普通話把白讀音審掉又不是壹次兩次了。比如以下
漢字 文讀 白讀
薄 bó báo
剝 bō bāo
給 jǐ gěi
殼 qiào ké
露 lù lòu
色 sè shǎi
削 xuē xiāo
血 xuè xiě
------------------------------------------------
話說古代是沒有拼音的。人們最早對語音的認識也就在認識到哪些字是同音字。後來有了反切,就用反切記錄讀音,這樣就能分清同韻字和同聲字。再往後,有人又從印度學來了梵文練音的方法,把這些聲母韻母按發音部位和方式排列,於是我們現在就能按推測過去的發音。
字音是記錄在韻書裏的。韻書不止壹本,康熙字典在註字音的時候就會引用這些反切。不過歷代語音都會有變化,個別字的變化方式不壹樣很正常。如果不能確定壹個字的讀音,那最簡單的辦法是來壹次“推音”,推出最合乎規律的音。
比如“徒蓋切”,就是說“徒”的聲母加“蓋”的韻母。這麼看來似乎應該為tai4,不過反切切的是古代的音,古代的聲韻和現在是不壹樣的。根據普通話演化規律,濁音母變成陽聲調,平聲濁音母變成陽聲調會送氣,仄聲不送。
“徒”是陽聲母,“蓋”是去聲,所以切出來的音應當是陽去調,不送氣聲母。所以大現在就讀作dai4。
同理,陽平聲的字是不可能有不送氣聲母的,如果有,必為古入聲字。所以“達”就是入聲字。
我只註了推音的結果,沒寫過程。不過妳要知道,康熙字典的音是來自古書的,也就是兩千年前的音。妳看到的拼音,都是現代人推出來的。不過我很奇怪,是什麼樣的高人能推出da4的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