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不同的字,在這些字的某壹種用法,可以代表同壹種意思,在這壹個意思上可以互相代用,但是這幾個字,不壹定什麽地方都可以代用。通假字在同壹用法時才是同音同義的
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幹、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童趣》)中,“強”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僵”。
古今字是由於古代有的字義項較多,後來就在原字的基礎上另造了壹個新字,以分擔它的壹個意義,原來的字叫古字,後起的字叫今字。如“不亦說乎”的“說”就屬於這種情況,“說”是古字,“悅”是今字。再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從字型上看,通假字和本字之間沒有聯系,而古今字之間往往有壹些聯系。
從意義上看,通假字與本字是無關的,而古字與今字則是有關的
古今字與
異體字之間存在差異.異體字是指字形不同而音
義完全相同的字,也叫"異形字","或體","重文"
或"俗體",是相對於常用的"正字"(即通用字)來
說的.異體字的表義功能完全相同,在任何語言
環境中都可以相互代替,如代表"腳跡"這壹意義,
古代無論使用"95"或"跡"字都是壹樣的,而且讀
音也完全相同.古今字的產生有時間先後問題,
今字產生後,它所分擔的意義只是古字的壹部分,
所以,古,今字壹般是不能完全相互代替的.如
"內"和"納"這對占今字,"內"可以代替接納的
"納"的意義."納"卻不能代替"內"的意義.而且
古今字讀音有的壹樣,有的有區別,如"責"和
"債","說"和"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