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是概要介紹人類的全部知識或某壹類學習知識的工具書往往按照辭典形式編排(以條目為基本單元),收集各知識領域的名詞、熟語、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但不收錄詞語,故不同於語文辭典。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下面讓我告訴妳,請認真瀏覽哦哦。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編撰於大明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壹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壹古代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壹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我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典籍概述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壹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是壹部類書,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 1408年)編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壹部大型古代典籍。《永樂大典》***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

 《永樂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編纂的規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只有1萬卷、1億6千萬字,不到《永樂大典》的壹半。《永樂大典》的規模更是西方同時代的典籍所望塵莫及的。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采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體例介紹這是壹冊完整的《永樂大典》,它高50.3厘米,寬30厘米,用明代營造尺來量,應該是高壹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開本宏大,很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每冊《大典》約有50葉(頁)左右,主要都是二卷壹冊的,也有壹卷壹冊或三卷壹冊的。書葉采用雪白、厚實的樹皮紙,翻開書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講究和美觀。

 永樂大典的書衣

 古籍的書衣就是現代書籍的封面,因為像人穿的衣服壹樣包裹在書的外面,就有了?書衣?這個形象的稱呼。

 《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壹層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這種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和明朝前期書籍裝幀普遍采用的方式。包背裝書籍應該是立著插在書架上,不像後來的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壹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壹個小型圖書館,真可以說是煌煌巨制了。

 書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壹個長方形的書簽,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說明這冊書的卷數。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壹個框,裏面用墨筆題寫這壹冊所屬的韻目,又低壹字註明這壹冊是該韻目的第幾冊。如果手裏有壹部當時通用的《洪武正韻》的話,按圖索驥,,就能十分方便地從壹萬多冊《大典》中檢索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翻開《永樂大典》

 翻開《永樂大典》書衣,就是卷端,也就是正文的第壹葉(頁)。可以看到,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筆寫成的。朱筆主要用來繪制邊欄界行,書寫引用書籍的著者和書名;墨筆用來書寫題名、卷數、韻目、書籍正文並繪制圖畫;圈點則是用內空外圓的蘆、竹、骨或玉制筆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整體看起來端莊美觀,朱墨燦然。

 《永樂大典》的編排

 壹部《大英百科全書》,它的辭條是用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來編排的,那麽在中國古代,如何把規模宏大的《永樂大典》組織成壹個整體,讓人很快能檢索到要找的內容呢?《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采用了?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這幅《永樂大典》圖版中,卷端第壹行下方?四霽?就是韻目的順序和名稱,第二行的?寄?字就是屬於霽韻的壹個韻字。別看只有三個字,作用可是很大的呢!

 《永樂大典》的內容和組織我們現在的專家學者要編纂壹部百科全書,往往要先確定條目,再根據大量的資料逐條撰寫。像《大英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都是這樣。《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也要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確定條目,不過他們並不撰寫什麽文字,而是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壹段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還要點明采自什麽文章、書籍,是何人撰寫的,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

 《永樂大典》記載內容通行的規則是用壹行的大字墨書辭目,用雙行小字朱筆記載作者和書名,墨筆記載書中的篇名和內容,就像這幅圖版看到的樣子。韻字下面也有文章:《永樂大典》裁選的典籍或文章壹般都列在辭目下面。但根據具體情況,有些也列在標目字的下面。比如圖版中的標目字?昭?的下面,就把《左傳》中關於魯昭公壹節的記載全部列在下面,而且壹列就是好幾卷。

 古音古字匯於書中:《永樂大典》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要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妳看這個標目字?冀?字下面就列舉了?冀?各式各樣的寫法,真像書法字典壹樣。

  《永樂大典》的責任制度

 翻到《永樂大典》的最後壹葉(頁),能夠看到空白頁上的幾行細密小字,這是歷代官書中普遍采用的壹種格式,記載抄寫者、圈點者和校驗者的職名。這種做法,我們從現存最早的唐人寫經上也能見到。永樂年間清抄《永樂大典》時有嚴格的責任制度,早進晚出,不允許雇人代寫。官府每天供應硯臺、水罐、筆墨、飯食,冬天還供應木炭等。某頁如有抄寫差錯,發紙另寫,不論抄多少遍,只算壹頁。消極怠工者,按罪論處。嘉靖間重錄《大典》,用的也是這個方法,每人每天抄三頁。傳到今天的《永樂大典》,壹點塗改、挖補、添加的痕跡都沒有,說明了當時責任制度的嚴格。在這壹幅《永樂大典》最後壹葉的圖版上,我們看到總校官、分校官、繕寫者和圈點者的姓名,職責非常明確。